标签:
杂谈 |
昨日,北京市教委表示,对于部分学校以早培班名义组织考试,选拔超常儿童的情况,已责令学校停止招生。据悉,北京市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近期即将发布,会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原则。
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提出治理公办学校“占坑班”提前选拔学生的行为,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2014年,北京市教委表示,严禁公办中小学举办或参与民办学校“占坑班”。所谓“占坑班”,指的就是部分公办校自办或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而举办的小学生学科培训班,公办校会从该培训班中通过多次考试,最后按一定比例录取本校新生。
尽管屡屡下发禁令,但是类似的情况却禁而不止——无论名字叫做早培班、少儿班、素质班还是优才班、目标班、超常班,其实都是名校自己或者与民办机构合伙组织考试选拔学生。
就近免试入学是保障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就是对这一原则的破坏。一方面,只要有“口子”,那么公办学校招生环节就有可能存在灰色地带,甚至滋生腐败。比如说,这些“某某班”的考试肯定不如中考、高考严格,那么家长如果做通了名校或者培训机构相关人士的“工作”,成绩一般的孩子会不会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因为“超常”而被名校录取?
另一方面,这些培训班往往价格不菲,肯定会在义务教育阶段大大加重家长的负担。就算是家长和黄盖一样愿意被打、挨宰,但是公立名校用自己的招牌去赚取这笔费用,然后把本应用于就近入学的名额按自己的意愿分配出去,本质上就是在用公共的教育资源牟利。
所以,教委面对屡禁不止、花样百出的培训班不仅要禁止、叫停,还应该多一些举措让禁令得到有效执行。
据报道,也有的家长认为,应该给能力较强的超常儿童留一个出口,让他们受到更好的教育。
的确,让早就搞懂了方程式的天才孩子还和同龄的普通孩子一起学习加减乘除,看上去是有点儿“浪费时间”,所以一些家长的观点貌似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从更广的范围、更远的视角去看,要让孩子真正健康地成长,拥有更完整、更成熟的人格,有些时间还是需要“浪费”的。
如果搜索一下“少年天才,自杀”的相关网页,就会发现诸多悲剧。远的不说,今年2月,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林嘉文跳楼自杀就曾引发很多人的扼腕叹息。
据报道,这个天才中学生已经出了两本史学专著,专家说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也达不到。但是在自杀前他曾说“不明白自己这么拼是为什么”,同学们则说“很多人不喜欢他,不喜欢他的高傲,不喜欢他的不爱打扫卫生,不喜欢他的不合群”。
或许,和同龄的孩子一起上学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层面上有点儿“浪费时间”,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高智商的孩子可以有更多的闲暇去帮助别的同学提高成绩,或者帮助老师完成公共事务,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玩耍、游戏、阅读课外读物,也可以发发呆,去思考一下人生……在中小学阶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远比智能的教育更重要。
金字塔的底座更大、更坚实,塔尖才能更高。对于超常儿童来说,如果过早地承受智能方面的超常教育,个体生命的健康发展,就很难打下一个坚实、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