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昨天,《法制晚报》专访了推动呼格案平反的关键人物——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原副局长赫峰,他介绍了呼格案追责的进展,表示调查正接近尾声,会尽快公布调查结果。
可以看出,由于年代久远,一些部门和当年的办案人员还缺乏真诚的认错态度与勇气,追责也面临着很大压力。但正因为如此,追责必须进行下去,它不仅是为了司法系统的声誉与威望,更为了保持司法公正,保证守法公民的人身安全,保证类似的冤案不再发生。
从报道中可以看出,在呼格案追责的过程之中,办案人员保持着两个原则,一是谨慎,二是透明。所谓谨慎,就是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来办事,一点一滴地寻找证据,分析责任。赫峰曾经表示,不能因为一个冤案造成另外一个冤案。这是十分准确的形容。办案要踏实,要重证据,一步一个脚印,也正是对司法进步的追求。呼格案带来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追责过程中的谨慎,也是汲取了惨痛教训的结果。
所谓透明,则是在追责的过程中,向公众发布进展情况。呼格案的关键人物接受媒体专访,详细谈一谈案件的进展与难度,实际上是一种对公众负责态度的体现。毕竟追责已经将近一年,公众可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会对追责有所怀疑。而向社会坦诚地公布案件进展,是消除这些怀疑、取得公众理解的最好的办法。
当然,因为办案过程复杂,现在还不可能会将所有细节向社会公布,但如果能做到定期通报,尽可能透明,那么公众的宽容与耐心就会为办案减缓压力。这也是对办案最好的支持。
无独有偶,就在呼格案平反一周年前夕,聂树斌案复查再次延期。这已经是该案第3次延期了。
延期,说明有一些证据还需要获得,有一些观点还需要统一。在聂树斌案的复查期间,法院举办过复查听证会,并通过微博向社会直播,律师也得以大范围阅卷,这也是谨慎与透明的体现。现在距离听证会已经过去半年多的时间了,一再的延期可能还会引发疑问,司法系统可以考虑适时再举办类似的会议,向社会透露案件的进展情况。
追责与平反,对司法系统而言都是大事件,都是以前很少遇到的。呼格案也好,聂树斌案也好,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还都有着标志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案子办得更应该结实,要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在这样的标准和要求下,司法人员更要兢兢业业,有紧迫感,更要有责任感。而公众也应有充分的理解,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保持住对法治中国的信心。
本报评论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