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前不久,辽宁的张先生在飞机上突发急病,南航空乘与地勤就“谁抬患者下飞机”的问题推诿扯皮。此事余波未了之际,昆明长水机场工作人员和东航空乘又因为谁帮助“瓷娃娃”(成骨不全症患者)上轮椅的事情而互相推诿。此事一经网络传播,马上引发很多网友对民航服务的新一轮“吐槽”。
相信如果没有张先生的事例在前,“瓷娃娃”一事不会引起这么大的波澜,毕竟此事并未引起严重的后果,经40分钟交涉,“瓷娃娃”还是健康地下了飞机坐上轮椅。但在网络、媒体对民航的质疑声中,东航能“搭上车”,还是可以看出,民航服务确有不完善之处。
按理说,我们交了那么多年的机场建设费、民航发展基金,机场理应配备了适合机舱内使用的轮椅。更何况,我国《残疾人航空运输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承运人、机场和机场地面服务代理人应当为残疾人免费提供登机、离机所需要的移动辅助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登机、离机时使用的轮椅和机上专用窄型轮椅。
然而,在“瓷娃娃”遭遇下机难这件事当中,一个省会城市的机场竟然“没有客舱轮椅”;那种会“爬楼梯”的轮椅早就被生产出来了,在南航“急救门”中,如果首都机场配备了能上下舷梯的客舱轮椅,那么张先生也就不用自己爬着下飞机了。
孙月自己也说,因为工作关系她经常需要搭乘飞机,此前一直都很顺利。所以,这次她在东航班机上的遭遇可以归入“偶发事件”。但民航作为服务窗口,还是应该从偶发中寻找必然性。
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如果搭乘飞机的是年幼的孩子或是年长的老人独自搭乘飞机,空乘和机场人员一定会在飞机落地后把他们交给接机人,在确认接机人身份后才离开。
此前南航因张先生的遭遇道歉时曾说:反思原因,仅仅按照规范办事是远远不够的,工作人员少了人道关怀,少了勇气担当。
但为什么对老人、孩子,他们有担当,而面对急症病人或需要特殊照顾的乘客,这股子担当就没有了呢?
我们相信,面对急症或者残障乘客,无论空乘或地勤都不是因为偷懒或者没有同情心而不愿伸出援手,而是因为怕出事、怕担责,而这种害怕的心理,则是源于不懂、不会。
所以,与其说他们的服务缺乏人性化,不如说他们的岗前培训还有不足。如果他们的急救、救助知识更多一些,业务技能更娴熟一点,就能克服惧怕心理,为乘客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出台详细规范、按照规矩办事只是“低层次”的要求,让工作人员具有“勇气和担当”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需要他们真的把客户当成上帝、亲人,这不仅体现在空姐微笑时要露出几颗牙齿,更应体现在旅客真的需要帮助时,不再有人为谁担责、谁负担架费纠结。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