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近日,家住长沙城南的张女士脸上皮肤过敏,到楼下药房买维生素E。一问价格,每盒120元。“这是进口药,效果很好!也有国产的,60多元一盒,不过效果没有这好!”药剂师说。张女士跑了韶山路上好几个药房,都没有找到基本药物目录中不到10元一盒的维生素E。像这种低价药失踪的现象并不鲜见。记者在湖南、安徽等地调查发现,一些用于急救或治疗感冒、老年病、结石和风湿等疾病的低价基本药物经常一药难求。
(3月23日《人民日报》)
低价基本药物难买,替代药贵出十几倍,已成为一种“明规则”。由于价格过低,药企没有利润甚至还要亏本,因此不愿意生产低价基本药物。另一方面,按照现行药品加成政策,药品在中标价的基础上可以顺价加成10%—15%,也就是说药价越高,医院获得的收入就越高,因此一些医院和医生更愿意开高价药,不愿意开低价基本药物。
对这一情况,国家相关部门是看得见的,并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比如出台药品“限价令”、“降价令”。
但一系列药品“限价令”、“降价令”的出台并没有达到抑制药品越来越贵的势头,相反,还加快了低价基本药物的消失速度。药企应对“限价令”通常有两手:将限价、降价名单里的药品停产,或换一种规格、改个名称、加点配方,简单地换个马甲,以新药面目示人,价格却是以前的数倍。
“限价令”、“降价令”这样的行政命令为什么在药品领域失灵?这是因为,药品领域不是也无法成为自由市场化的市场。既然如此,试图用“限价令”、“降价令”来矫正其市场失灵,当然不可能取得成效。
药企不是慈善机构,逐利是其本能和权利,这一点无法改变更不可剥夺。既然药企生产低价基本药物确实是亏本的,那么国家相关部门就应该考虑建立补偿机制,通过减免税费等为药企损失兜底。同时,严格审批“新药品”,完善国家药品注册制度,不给药品改头换面的机会。
当然,要真正缓解群众“看病贵”的压力,留住低价药,从根本上讲,还要从体制上下工夫。改革目前不合理的医药流通管理体制,废除目前医院过度依赖的“以药养医”体制势在必行。
谢庆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