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近些年来北京的垃圾量持续快速上升,占据了城市周边的大量土地,污染着土壤和地下水,“垃圾围城”成为市民以及媒体关注的焦点。近日,本报记者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探访垃圾环绕而成的“七环”。
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不断发展,在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中心城区越来越时尚、现代的同时,城市周边的城乡结合部也遭遇了无法回避的尴尬。当臭烘烘的垃圾山,或者是被污染成白色的“牛奶河”像“七环”一样围绕我们的城市,一切的光鲜亮丽都会打个折扣,市民的健康与幸福也会随之“缩水”。
破解垃圾围城的话题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年,上世纪末笔者还在本市环卫系统工作的时候,就曾经为一些看上去很美的设想而欢欣鼓舞。想想看,一方面是从源头缩减垃圾产量,培养起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让那些可以回收的资源不再被错误地扣上垃圾的帽子;另一方面,剩饭、菜叶之类的厨余垃圾被送往堆肥厂,通过特殊工艺变成无污染、纯天然的农家肥;再就是部分垃圾被送往焚烧厂焚烧,变成电能……如果这些设想变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现实体系,那么破解的就不仅仅是垃圾围城的问题,还能真真正正地“变废为宝”,让每个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但时至今日,无论是丢弃垃圾、清运垃圾还是处理垃圾的环节,都依然遭遇着“分类难”的问题,在垃圾处理系统超负荷运行的同时,仍有大量垃圾无法得到有效处理,只能够简单地堆放,包围着我们的生活。污水处理的问题同样令人尴尬。在北京市的水费构成当成,很大一块儿是污水处理费,但是污水却并未得到全部处理。
例如,一到夏天通州二道闸附近的河道就散发臭气,笔者亲眼看到粗粗的排污管将污水排入河中,于是致电通州区环保局,询问是否有人偷排污水,得到的答复是附近没有污水处理厂,所以周边小区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从表层来看,相关的问题似乎都源于硬件不足——污水处理厂不够、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设施不足,但究其根源,或许还是在理念上存有一种惯性思维。
我们在看待一个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时,关注的往往是市中心的路够不够宽、楼够不够高、灯够不够亮,于是,即便在总体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写字楼、商铺还是会鳞次栉比,中心城区的城市面貌还是会日新月异。可是,倘若配套的下水道、垃圾厂、污水处理厂远远滞后于其他领域的建设,就好比一个人穿了名牌大衣、名牌皮鞋,里面的内衣裤和袜子却满是破洞……对于市民来说,当然应该转变观念,认识到垃圾围城终将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所以要从自己做起,减少垃圾和污水的“产量”。
对于政府的规划、财政等部门来说,更要转变观念,想清楚一个城市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说,我们能不能少建设几栋摩天大楼、城市地标,用省下来的地皮和资金多建一些清洁高效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比如说,规划一个商业园区、住宅小区的时候,能否率先规划配套的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名牌外套是穿给别人看的,舒适的内衣和袜子则会令自己更幸福、更愉悦。
生态文明是一种真正的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我们期待着水泥环路越来越宽阔平坦的同时,“垃圾七环”能尽快淡出市民的生活。
本报评论员 庞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