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报道,黑龙江省招生考试委员会昨天紧急召开发布会,针对央视报道黑龙江省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哈尔滨理工大学考点出现通讯工具作弊事件表示开始专案调查,并停止哈尔滨理工大学MBA中心2015年招生组织工作。
前天的《武汉晚报》报道了这样一件“趣闻”:王石平,1986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现任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日,王石平教授的一项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记者采访时发现,学生们对这位教授又爱又恨:上她的课挺费劲,考试就更麻烦——虽然都是开卷考试,却一点也不轻松,因为压根儿找不到任何固定答案。有一次,这样的开卷考试愣是把一个研究生给考哭了,原因是10道试题最后只做出来不足4道。
想一想开卷考试把学生“烤糊”的窘态,笔者也在琢磨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高考、研究生考试、四六级考试、公务员考试统统改成这种水平的开卷考试,其结果将会怎样?
现如今,各种各样的考试几乎已经将我们的生活包围,一个求职者如果不拿出一大沓子学历证明、成绩证明、等级证明,似乎都不好意思出门,就像是这些盖了大红印章的纸具有什么魔力,可以板上钉钉地证明这个人能力卓越、聪慧绝顶。但事实上呢?你很可能会发现一纸证书只能证明其主人具有纸上谈兵、纸上画饼之类的能力……
考试泛滥,带来的是考试经济的繁荣,从印刷出版,到招生培训,越来越多的人乐在其中。至于这样的培训、考试究竟为国民素质的提高、科技水平的发展带来了多大的贡献,究竟选拔出了几个大师胚子,倒像是个次要问题了。更出人意料的是,如今一条龙、产业化的“作弊经济”也开始浮出水面。拿这次的哈理工事件来说,这么知名的一所大学竟然涉嫌与专营作弊的培训机构“亲密合作”,真是令人跌碎眼镜。看看央视的报道,培训机构不仅出售作弊设备,还详细培训考生如何将作弊设备带入考场、如何应对监考老师、如何收听答案,服务还真是一流。
翻一翻近年来关于考试作弊的报道,就会发现类似案件实在不少,例如吉林松原教师出售作弊器材、河北查处公务员考试作弊案件、无锡宣判英语四六级作弊案、湖南永州发生四六级泄题作弊案、南昌某大学副院长收37万帮9名学生高考作弊……随着考试越来越多、科技越来越先进、“间谍设备”越来越普及,考试作弊案呈现出防不胜防的态势。岁末年初,公安部门除了防抢防盗,还得立案调查高科技作弊,想想都挺累的。
其实要应对考试作弊案件高发,与其依赖公安部门,还不如教育部门自己发力。要教育部门出招儿,不仅仅是说要严格考试纪律,管好高校严防内鬼,更重要的是把素质教育、能力教育落到实处,别再把各级各类的考试全都弄成“记忆力大比拼”。一说考试学生们就开始念念有词死记硬背,这也给作弊、抄袭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尤其是研究生入学之类比较“高端”的考试,能不能制作一些高水平、没有标准答案,但是能把学生综合能力查个底儿掉的试卷?如果真有这样高水平的试卷,那么即便考场里可以带课本、耳机、手机之类的东西,估计也没什么大碍。
本报评论员 庞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