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日前,市政府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工作方案》,提出将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并择机出台。市人大代表宁滨曾提交关于调整完善北京轨道交通票价的建议,他认为:按每人每公里平均运价率0.342元推算,2元起步价大致应可乘坐6公里,考虑到市区内站间距较短,线路起步价2元乘坐站数可确定为6站。6站以后,可以根据一定的距离进行加价,最高票价为10元或8元。
“人进去,相片出来;饼干进去,面粉出来……”这些形容地铁拥挤的语言,出自“北京地铁生存手册”等网上热帖,乘客们还用“勇士站”、“壮士站”等等来形容地铁八通线一些站点的拥挤。正如人大代表、相关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高峰时段过于拥挤可能导致踩踏等安全问题,而拥挤的车厢内一旦发生意外事件,伤害面也会较大,逃生也会受到影响。
正如景区旺季涨价、淡季降价一样,用“价格杠杆”来降低大客流风险是一个很容易想到的办法,也是一个很容易实施的办法。但是我们早已看到这样的新闻:很多旅游景区在黄金周前夕扎堆儿涨价,还有的景区过节时涨价节后降价,从而鼓励大家错峰出游。但是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各大景区还是爆满,有的地方甚至交通线路瘫痪、游客滞留。
和黄金周期间外出游玩相比,每天上下班、上下学可是“更刚的刚需”。那么,通过高峰时段涨价,能否缓解地铁内的拥挤?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需要积极论证、然后拿出相关数据来佐证的问题。
诚然,每天乘坐地铁的不全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还有一些外地游客、串门遛弯儿的人,调高高峰时段的票价,或许可以改变其中一些人的行程安排,让他们选择非高峰时段出行。但问题在于,“非刚需”的人究竟占了多大比例?来京旅游的人当中,有多少人会在乎坐地铁多花了几块钱?对于这类问题,通过“揣测”或许可以给出一个答案,但是如果想要一组客观的数字来支持科学的决策,显然需要调查、论证。
此外笔者想知道的是:如果调高票价后发现高峰时段的地铁依然拥挤,除了加重上班族负担外没有其他效果,那么票价能不能再降回来?
据报道,除了分散高峰时段客流量,地铁涨价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低票价所带来的财政负担较重。的确,本市的地铁票价在国内处于较低水平,不过这是倡导公交优先策略当中的一部分,乘坐地铁上下班廉价、快捷,才让一些人放弃开车,选择绿色出行。
至于企业压力、财政压力,我们想看的是一个更细的账本。例如此前曾有这样的新闻:“昆明4113个地铁广告位竞拍报名挂牌价3.7亿”、“武汉地铁广告位拍出14.8亿元”……我们想知道的是,本市地铁的广告收益大概是多少?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低票价所带来的亏损?正如小区里公共区域的广告收益应当由全体业主共享,地铁这种公共设施里的广告收益,是不是也应该拿出来弥补运营亏损?
经济的问题需要详细的账本来分析、说明,拥堵的问题则是一个系统工程。毕竟,每天通勤的人数是固定的,不坐地铁就要坐公交,不坐公交就要开车。换言之,这边不挤那边挤,背着抱着一般沉,与其琢磨票价的问题,倒不如更大规模地推广错峰上下班。毕竟,需要错峰的是人而不是人民币。
本报评论员 庞岚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