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高考人数减少,是警钟也是机遇】
今日快评
今天是2013年高考的第一天,根据教育部的数据,全国高考的报名人数为912万人,低于去年的915万人。这已经是参加高考人数连续5年下降了。2008年高考峰值时人数为1050万,自2010年跌破1000万后,一直无法反弹。
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一种说法认为,这是“自然现象”。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在下降,小学生的入学率也在下降,自然也会带动高考入学率的下降。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么下降的趋势将再延续10年左右。
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是不是就肯定决定高考人数下降呢?怕也未必。有媒体报道说,中央教育科学院的研究员做过计算,全国每年的弃考人数大约以1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今年有可能达到上百万人。如果把这个数据考虑进去,就不难得出结论:高考报名人数减少,未必全因为适龄人口的自然减少,而是因为有一批人放弃了高考。
在弃考的人数中,小部分选择了出国上大学,大部分选择了提前就业。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说明一个问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参加高考是一项投入产出并不合算的事情。面对就业难,面对大学的学费(部分还很高昂),人们不得不盘算一下,对一个家庭而言,怎样做才更有效益。
这实际上是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和内容的否定,至少,也可以看做是对部分高校和专业的否定。应该看成警钟,也应该看成机遇。
机遇之一,是这个社会有10多年的时间来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912万人报名,按照弃考约10%计算,大约只有800多万人参考,若仍按照去年全国的平均录取率75%(教育部数据)计算,今年进入高校的学生为600万到700万人,已经和毕业生人数(699万人)持平了,甚至还会略低。
“收支”相抵,收在缩水,支也会缩水,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若干年毕业生的人数也会相应减少。这是一个很好的喘息机会,政府应该抓紧这几年,尽量给民营的中小企业减负松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就业率也逐年上升,避免因为就业而产生更大的社会问题。
至于教育系统内部,则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好好地调整结构,优胜劣汰。中国教育在线的报告称,去年全国各省市都出现了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录取线越低越完不成计划,原因就在于学费较高且难对就业负责。这份报告谈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优质高校学费反而低廉,学费与质量品牌呈现倒挂。很显然,这些过分依赖学费生存的学校,正处在真正的危险之中,它们很有可能被洗牌洗掉。
某种程度上,这种洗牌已经开始了。昨天教育部网站上就出现了副部长杜玉波的讲话,表示要进一步健全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对连续2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部分特殊专业外,实行减招,直至停招。这完全可以看做洗牌的开始——在今后,不仅该停专业,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考虑停学校,让那些眼里只有钱的学校逐步退出,这样才能给家长多一点的信心。参加高考的人数减少,正是在为重新洗牌创造条件。
所以,完全不必为参加高考人数的减少而忧心忡忡,相反,它是件好事,能够准确反映高等教育在家长眼中的地位。中国的教育应该自我反省,重归正途了。降低学生经济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和就业能力,是未来这些年必须做的事情。
本报评论员 程赤兵
今日快评
前一篇:2013年06月06日
后一篇:2013年06月07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