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高考”不是两三天的事儿 】
今日快评
明天就要高考了,每年高考季,紧张的都不仅仅是高三学生和他们的父母,整个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都成了一根绷紧的弦。这样的情况年复一年,高考的紧张气氛从未缓解,而大学毕业证书的含金量却已悄然改变。
据报道,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刷新纪录。在大学毕业生数量最多的一年,又逢宏观经济低于预期增长和计划招聘岗位数的下降,于是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许多大学生要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威胁。
在大学文凭价值缩水的同时,职校的毕业生正在逆袭“最难就业季”,不少应届职校生在4月底就被用人单位招录,有的甚至一两年前就已被“预订”。此前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也显示: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六年95%以上,高职就业率达到87%以上。当职校毕业生成为“香饽饽”,一些地方的技校、职校甚至开设了“大学生班”,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回炉服务”。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之下,回过头去看看过分紧张的高考气氛以及近来高中校园流行的某些雷人标语和高考囧事,就有了一点“黑色幽默”的味道。比如“有进路没退路,留退路是绝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些为高三学生量身定做的标语难道不是在“误人子弟”吗?认真学习没有错,人生有的时候也的确需要背水一战。
但是,当学生真的破釜沉舟、拼了小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场考试上面,把纸上的分数当成命根,其身心的健康该如何保障?如果身体搞垮了,心理病态甚至变态了,那么拿上赌桌的就不仅仅是一场考试的输赢,而很可能是今后几十年的成败。
高考或许是人生的一场大考,但绝对不会是唯一的、最后的大考,甚至远远不是最重要的大考。一方面,考上了好学校未必可以找到好工作,甚至未必可以找到工作;另一方面,高中毕业后只要在打工、读职校的同时不断地充实自己,也有可能逐步获得更高的文凭和更多的现实技能,成为企业最喜欢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不学习的女人只有两个下场:逛不完的菜市场,穿不完的地摊货。不学习的男人只有两个下场:穿不完的阿迪吊丝,捡不完的破瓶烂罐。”这条由平顶山某高中高三学生上传的“班级励志标语”,近来在网上引发热议。抛开逛菜市场的生活情趣以及捡破烂也可能发家致富的层面不说,这条标语让大家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学习,这样的理念是没有错的。
但问题在于,学习是一辈子而不是一学期的事情,学习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即便不提就业途径的多元化,就如今的知识更新速度而言,“一考定终生”的理念也早就不再适用。
高考不过是一次升学考试,高考过后还有更漫长的人生路要走,还有更多的人生课题、更多的“大考”等在前面。无论高考的成绩如何,在接下来的三天里学会自我调整、坦然面对,这或许才是高考能带给一个人最大的、获益终生的收获。
本报评论员 庞岚
前一篇:【惩罚】
后一篇:2013年06月07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