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性宇宙论》之基因的成因

(2014-01-21 04:43:57)
标签:

杂谈

基因的成因

导论

如果,生命体不会“生老病死”而是永远存活,那么,人类也许就不会感叹“人生如梦”、“逝者如斯”。但是,“生”只能是“短暂的”,“死”却是“必然的”。然而,在“生”与“死”历途中,在所谓的“一去不复返”的时光路上——生命不胜“唏嘘”的同时,生命总算得到这样的一丝慰籍:尽管“个体”会死,但“物种”仍在“繁衍”——仍在与时间同行、前仆后继地“抗争”着。“基因”便是物种得以“繁衍”的支撑点。某种意义上说,“基因”也是人类文明得以“繁衍”的支撑点。所以,“基因”成了人类关注与研究的重点,系关人类的未来。而“基因”是什么?

“基因”是生命体(物种)的遗传“密码”,决定着生命体(物种)在代代相传中的种群的存活方式及特征。人类对“基因”的研究及对“基因”的利用已经是人类的重点科研课题,“基因工程”便是这些课题的综合。“基因工程”分为:一、对生命体(物种)内在的“基因”进行研究,深化破译“密码”所交代的“功能”。二、利用“基因密码”所隐含的各项功能进行可能的优化组合,使其朝人类希望的方向发展。即,认识“基因”并利用“基因”。

人类对基因的“认识与利用”的把握就是对基因的“存在”的存在方式的把握。也就是说,“基因工程”实际上是把握“基因”的“‘存在’的存在方式”的工程。“基因工程”是一种应用学。对“应用学”来说,“‘存在’的存在方式”是“应用学”的根本。所以,作为“应用学”的“基因工程”人类一定会在这方面取的不可估量的成功。

而我对“基因”的探索是建立在“哲学”上的。我要解决的关键不是“基因”的“‘存在’的存在方式”,而是“基因”的“‘存在’凭什么存在”。以“‘存在’凭什么存在”的高度去认识、去指引“‘存在’的存在方式”的发展。诸如:生命体为什么必须“死亡”;生命体为什么会存在“基因”;“基因”为什么会自我复制;“基因”是怎样“编”密码的;“基因”凭什么“遗传”等“基因”的“哲学性”命题。下面我就“基因”所存在的这些“哲学性”命题作具体的阐述。

生命体为什么一定“死亡”

不知“生死”,焉知宇宙。

“生死”问题是人类“人文哲学”,也是人类“自然哲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生命会必然走向死亡呢?

从“思维的成因”的“‘生命’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知:一、生命体的“存活”现象——生命体的“生”的现象是生命体之“化反应群”的“化学反应”的现象,即生命是一个正在进行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群”。二、每一个生命体“化学反应群”都在积极地、无条件地以“平衡性反应”的原理维系着整个环境的“反应体系”的平衡;每一个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内的“化学反应群”(如人体内的器官及细胞等)也都在积极地、无条件地以“平衡性反应”原理维系着整个环境的“反应体系”的平衡。三、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在进行化学反应时是以“重复性原理”进行化学反应。四、每一个“化学反应群”都对应着具体的生命个体,亦即,每一个“平衡体系”都对应着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体个体。

可见——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的化学反应状态便是“活”的状态,即“生”;而“死”则意味着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不再进行与其相对应的化学反应——意味着标志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的化学反应不再维系整个“平衡体系”的“平衡性反应”。

那么,为什么生命一定会走向死亡?

其实,“死”是每一个生命体个体的“化学反应群”的必然归宿。原因如下:

一、对简单而又低级的生命体来说:“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一终止生命就死亡。这包括无机化合物的合成过程、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过程,“合成”期间是“存活”,“合成”结束就是“死亡”。如,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化合为水的反应,化合过程就是“活”,化合结束就是“死”,如(举个大份子合成的例子)。

二、对具有复杂的、中级或高级的生命体来说——从“思维的成因”之“记忆”部分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的知:(一)、代表生命体存活的“化学反应群”是以各个不同“反应程序”按照相应的不同的顺序在进行着化学反应。(二)、每一个“反应程序”的完成都对应着相应的“反应时间”。(三)、维持生命体存活的“化学反应群”的总特定程序的“反应时间”是各个特定程序所需“反应时间”的总和,是有限的。“有限”决定着——代表生命体存活的“化学反应群”的化学反应的最终必然停止,这就意味着生命体必然“死亡”。

所以“存活”是暂时的,“死亡”是必然的。“存活”对生命体来说仅仅是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的“特定程序”的反应过程,其存活的时间是有限的。

生命体为什么会存在“基因”

应该说:由于生命体之必然要死亡, 物种的“代代相传”才显的难能可贵;有了物种的“代代相传”才有了“基因”的神秘与神奇。所以,要论述“生命体为什么会存在‘基因’”得先论述“生命体的物种为什么会‘代代相传’”。

那么, 生命体的物种为什么会“代代相传”?

从“思维的成因”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的知:一切生命体作为复杂的“化学反应群”的化学反应,它具备“化学反应”之“重复性原理”的共性,必然产生“重复性”反应。“重复性”反应的产生也就是“化学反应群”的复制,也就是生命体的复制。生命体的复制造就了种群,在以重群为环境下产生的复制便是“代代相传”。

上述的“生命体为什么必须‘死亡’”是指:“每一个生命体个体的‘化学反应群’”的必然终结的归宿。这里说的物种的“代代相传”指的是:生命体在“物种”的整个种群的生存环境中具有生命体个体的“重复性”化学反应,也就是繁殖。这是“物种”的种群生命的更复杂更广义的化学反应进行状态。只有在“种群环境”中的“物质”及“反应条件”耗尽时该“物种”才灭亡。从物质的“化学反应”意义上说,人为地破坏某一物种的灭亡也是自然现象,因为“人为”并不具备“能动性”。

所以,是宇宙的物质间之必然发生“化学反应”及化学反应的“重复性原理”赋予了物种的“代代相传”的生命延续的本性。

那么, 生命体为什么会存在“基因”?

由于物种具有了“代代相传” 的本性,则必然在物种之生命体个体中存在着确保生命体各项生命特征的事物。由于生命体个体是一个“化学反应群”,则该“化学反应群”必然存在着体现该该“化学反应群”反应特征的事物。那么,是什么使生命体“化学反应群”确保固有特征呢?---它就是“反应程序”。因为,生命体的“存活”现象实际上是体现该生命个体的“化学反应群”之维系整个“平衡体系”的“平衡性反应”的化学反应现象。不同的生命个体有着不同的“化学反应群”的“平衡性反应”;不同的“化学反应群”的“平衡性反应”中有着不同的、特定的“化学反应程序”。而在“化学反应群” 的“平衡性反应”中化学反应的每一个“程序”都是个性化的、基本的、自然赋予的,是体现“化学反应群”之“平衡性反应”的反应现象及反应特征的。我们把这种能确保再现生命体(物种)特征的事物称之为“基因”。----所以, 生命体会存在“基因”。

作为体现生命体各项生命特征的“基因”,它是伴随着生命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生命的发展而发展;它是生命的产物,是生命体之“化学反应群”中化学反应的产物。 “记载”着体现生命个体之存在的种种性质及特征,它的存在让生命的在死亡或某种特殊原因下有条件再现原本的“存活”形式。可以看出“基因”所记录的是每一个不同的、特定的“化学反应”的程序。也就是说,“基因”是以“基因分子”的摆列顺序来记录生命体存活其间所发生的所有的化学反应的程序,并且“基因分子”本身的物质来源及合成也是来于生命体的化学反应。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既然 “基因分子”记录的是生命体存活其间所发生的所有的化学反应的程序,那么,由“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而来的生命体的每个“生命”的角落必然都存在着该生命体的基因。

所以,是宇宙的物质间之必然发生“化学反应”及化学反应的“重复性原理”赋予了物种的“代代相传”的生命延续的本性。由于物种的“代代相传”的本性才赋予了物种以 “遗传密码”的“基因”。而不是因为“基因”具有“遗传密码”才使“物种”能够“代代相传”。

“基因”为什么会自我复制

这里我必须先论述“基因”是如何地伴随着生命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生命的发展而发展。然后,我才能从论述“‘基因’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展开“‘基因’为什么会自我复制”的论述。

我们已经得知,宇宙物质在“化学反应”时具有“重复性原理”,即只要参与物质与反应条件存在,该反应便一直重复、直到参与物质被反应完毕。

“重复性原理”实质上是物质间“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的“重复性”反应。“特定程序”是构成“基因密码”的要素(见上述“生命体为什么会存在‘基因’”)。

“重复性原理”是生命之所以代代繁衍的“基本性”。

“重复性原理”也是“基因”之所以能“自我复制”的前提条件。

我们也已经得知,“感觉”是生命体“存活”的标志;“感觉”是“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生命体每一次的发展或进化实际上是因“特定程序”在不断“复杂化”引起的;也就是说:“不断‘复杂化’”的总“特定程序”中包含着一系列的、相对不复杂的、表现各异的化学反应的“程序”,即相对简单的“特定程序”。

我们也已经得知,“基因”所记录的是每一个不同的、特定的“化学反应”的程序(见上述“生命体为什么会存在‘基因’”)。可见,“基因”的“密码”实际上是随着“特定程序”的复杂而“复杂”的。

那么,“基因”是如何在伴随着生命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生命的发展而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复制”呢?

前者说过,“基因”所记录的是每一个不同的、特定的“化学反应”的程序。然而,所谓“程序”只不过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反应方式。“方式”不是物质,也就不载体。“方式”只能寓于物质之中,“方式”才能得以体现与存在;就象“思维”必须寓于躯体才能存在。所以:“基因”不是“程序”,而是“程序”的载体----是物质的。并且,这“物质”是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可见,“基因”是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的化合物,是分子。也就是说,“基因分子”是由“物质”以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化合产生的分子,并承载该“反应程序”、即“密码”。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基因”作为“分子”,是如何把“特定程序”体现为“密码”,并随着“特定程序”的复杂而“复杂”的。

自然界的分子的合成总是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总是从“无机物”的合成向“有机物”的合成发展的。不同元素种类的分子参与的越多合成出的分子就越复杂;合成过程中参与的“化学反应程序(特定程序)”也越多。基因在把物质之化学反应的“特定程序”以分子方式编为“密码”的过程中,从广义上说不管是“无机物”合成的化学反应或是“有机物”合成的化学反应都具有“基因”的。如在氢气与氧气反应为水的 “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中:“2H2 O2=2H2O”是“特定程序”;“水”便是该反应发生的进行状态(生命状态)的“基因”,记载着“2H2 O2=2H2O”这一“特定程序”;“2H2”与“O2”是“密码”。“水”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因为,氢气与氧气在燃烧条件下不停反应重复产生为水(这是自然界的“重复性原理”),“重复”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复制”。当分子的合成越来越大时,所参与的“反应程序”也就越来越多,这时,整个反应体系中的合成分子开始了整个“化学反应群”的“重复性”反应,产生了该“大分子”的复制模式。

假设这个“大分子”是由分子(A B C)、分子(A B)、分子(A C)合成来的,既大分子(A B C) (A B) (A C)。那么,(A B C) (A B) (A C)便是该分子 “基因”。(A B C)、(A B)、(A C)为整条基因中不同的“基因组”; (A、B、C),(A、B),(A、C)分别为不同“基因组”的‘密码’。并且,该大分子在物质条件、反应条件许可下必然产生“重复性”化学反应、即复制。以此类推,当分子的合成到了有机化合物时期,开始产生了分为“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化学反应,即在“外环境”的“破坏作用”下引发的维持“内外环境的平衡”的“平衡性反应”。这时,低级(原始)生命的生命现象开始了,整个“平衡性反应”的反应体系中标志生命体存活的“化学反应群”开始了“群体性”的“重复性”反应。这就是生命体的基因的初级的复制模式。“病毒(原始菌种)”大多数是处于这种复制状态。同时,大量“复制”出的“病毒(原始菌种)”在面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是又会有“千变万化”的、或“发展”、或“变异”而成的、新的生命体(见“思维的成因”中“记忆”部分的论述),并再度进行“复制”。

实际上,生命体的“基因”并不能真正的“自我复制”,而是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在化学反应的“重复性原理”的作用下,自身在进行复制的同时造就了“基因”能“自我复制”的假象。“基因分子”只不过是以“分子”的方式记录着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的一切“反应程序”的分子而已,它是随着生命体自身的复制而被复制着。

“基因”是怎样“编”密码

其实, “化学反应”是动态的,即“生命现象”是动态的,而“基因”是静态的。“基因”不是生命,“基因”只是一个分子, “基因”不具备“生命现象”之“化学反应”的动态。“基因”只是以“静态”方式体现着标志生命体“存活”时之“动态”的所有要素。

随着生命体的发展与进化,“基因”实际上是伴随着生命体的“感觉”、“记忆”、“本能”、“思维”的产生过程而不断复杂化起来。“感觉”、“记忆”、“本能”、“直觉”、“思维”所伴随的“化学反应”都一一的以相应的“反应程序”体现在“化学反应群”中,构成整体的“特定程序”而体现为“基因”。“基因”携带着的是生命体的“化学反应群”所需的所有的“反应程序”。每一个“反应程序”都对应着一个具体“分子”,即基因链中的“单元分子”,该“分子”体现着“反应程序”(如“水”体现着“2H2 O2=2H2O”这一反应程序)。也就是说,生命的“基因”是一个复合大分子,“复合大分子”中每一个“单元分子”都体现这相应的特定的“反应程序”。象“史书”一样记录着“生命”王朝之产生、发展、衰亡过程中的任何事件、时间、地点等。“基因”的染色体中的各种“核酸”与“碱基”便是记录着该生命体的相应的特定的“反应程序”的分子,这是由物质的酸碱性决定的(见“两性的成因”)。

对于一个活着的生命体来说,其体内的基因是一直都在变化的,并且是越来越变的复杂,一直到生命体死亡之刻基因才停止变化。因为,生命体在“存活”期间无时无刻不在“积极地”、“无条件地”发生着“来自环境破坏”的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对应着相应的“反应程序”,每一个“反应程序”都对应着相应的“密码”,即基因的“单元分子”。所以,生命体个体(存活条件下)的基因是一直在变化的,并且,“变化着的基因”仍然在复制着。对一个人来说,人生的不同时期,其体内的“基因”是不同的;比如说,当他遇见一只老虎时,他的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他的情感所“表露的”都会以“特定的反应程序”记录为“基因”,并“遗传”在下一代的“本能”里。由于人类目前的技术不够先进,还没办法检测出这种变化的,但总有一天会验证出来的,

说穿了,对生命体来说环境的破坏作用是绝对的,而“基因”所“记录”的便是一切“破坏作用”所产生的“化学反应”的程序。每一个生命在其存在的自始至终,它体内的“基因密码”都在变化。

“基因”凭什么“遗传”

#“基因”凭什么“遗传”?

我不是要说:“基因”有遗传能力。上述“‘基因’是怎样‘编’密码”中已指出:“基因”不是生命,“基因”是静态的,“基因”不具备“遗传能力”的动态行为。“基因”本身根本就不具备“遗传能力”。“基因”就象是一部机器的设计图纸,“ 图纸”不是“机器”,也不会生产“机器”,“ 图纸”也不会复制“ 图纸”。因为,“图纸”不具备“制作能力”。而“遗传能力”是一种“制作能力”,----它属于宇宙,是宇宙的“制作能力”,是宇宙的永不停息的“化学反应”的能力。“化学反应”是“动态”的、“进行状态”的,故具有“制作能力”。

我所要说的是:宇宙的“制作能力(化学反应)”是如何在制造生命体、制造生命体的“基因”,又如何按照“基因”再造新的生命体,造就了物种代代“繁衍”的现象----“遗传”现象。~“遗传”指的是“物种”在代代“繁衍”时下一代能够有效地再现着上一代的生理特征。“遗传”的前提是“‘物种’的代代‘繁衍’”,“遗传”的效果是“再现‘物种’的上一代的生理特征”。所以,本章节我要论述的严格说不是“‘基因’凭什么‘遗传’”,因为“基因”根本就不具有“遗传能力”;而要论述的是“‘物种’凭什么‘遗传’”。

我们已经知道任何“化学反应”都具有“特定程序”的重复性反应(上几编都有论述到)。“生命体”是一个正在进行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群”,整个“化学反应群”同样遵循“化学反应”的“重复性原理”。下面,我“人体”为例来具体阐述:

“人体”是一个总的“化学反应群”,是宇宙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高度复杂的结果。“人体”内的各系统、各组织、各器官、各细胞是相对简单的“化学反应群”;总的“化学反应群”在进行着“重复性反应”时,各相对简单的“化学反应群”也同样在进行着“重复性反应”,并且,所有的“重复性反应”都是依照与该“化学反应群”相对应的“特定程序”来进行的。也就是说,“人体”是一个总的“特定程序”,----是宇宙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高度复杂的结果。“人体”内的各系统、各组织、各器官、各细胞是相对简单的“特定程序”。“特定程序”总是由简单的发展到复杂的----这是“化学反应”之分子化合的必然结果。而“特定程序”的化学反应不仅意味着:参与反应的分子属性(元素)及反应条件是特定的;更意味着:完成“反应”所需的时间是特定的,如两个氢分子与一个氧分子燃烧为一个水分子所需的反应时间是特定的。可见,“人体”这个总的“特定程序”完成“化学反应”所需的时间是由各简单的“特定程序”完成“化学反应”所需的时间的逐级发展的累加。自然状态下,“人体”从受精卵发育到成年、即具有生育能力的那一刻所需的时间便是“人体”这个总的“特定程序”完成“化学反应”所需的时间。“人体”一旦成年,这时,代表“人体”的“化学反应群”开始处于“重复反应”状态。这种“状态”便反映为开始择偶并性交(“择偶”与“性交”的行为也属于“化学反应”,同属于“人体”总的“特定程序”),即开始复制下一代。当然,“下一代”的成长也是按总的“特定程序”所需的物质、条件与时间来进行。

以上所述便是所谓的“代代相传”的本质。人类是这样代代相传的,其它的物种也是以“化学反应”的“重复性原理”代代相传的,这就是遗传的本质。而“基因”仅仅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重复性原理”支配下的一张生命的施工图(见上一章节“‘基因’是怎样‘编’密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