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直线思维
导论
前者说过,直觉是生命体发展(进化)到一定发达的程度,既生命体的“本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对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任何变化都是破坏作用)时产生的本能的应变,具有直接性。所谓“应变”实际上也是一种“化学反应”的反映。它是生命体应变生存环境的变化的最直接的感知反应。人类的思维便是通过直觉所感知的要素进行归纳,并最终作出定义的。如:把手靠近燃烧的火时手总是感到“热”,“思维”就归纳说:火是“热”的。把手伸入冰冷的冰水里时手总是感到“冷”,“思维”就归纳说:冰是“冷”的。从“冷”到“热”,从“热”到“冷”,思维又定义说:这是温度,“温度”是“冷”或“热”的程度。可见,“直觉”是“思维”的依据,人类的“思维”是在“直觉”的基础上进行哲学思考的。“直觉”形如儿童玩的拼木一样,“思维”是各式各样的拼图。人类是借助直觉迈向思维的。
“过去、现在、将来、东西、南北,上下、高低、浅深、远近、曲直、大小、冷热、轻重、快慢、明暗、红绿……”这些都是人类的“思维”通过“直觉”归纳出来的关于“时间、空间、形状、温度、色彩、力量、速度”等作为宇宙存在内容的宇宙的物质(能量)属性的定义。人类的思维便是以这些所谓的“宇宙属性”为前提而引发、而产生各式各样的哲学的。
从“思维的成因”中我们可以得知:生命体的一切现象----构成生命体的物质与生命体的感知能力都是物质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与反映。生命体就是一个“化学反应群”,“化学反应群”只能以对环境的“‘平衡性反应”原理积极地、无条件地产生因环境变化(破坏)的化学反应。所谓的“时间、空间、形状、温度、色彩、力量、速度”等只不过是宇宙的各种不同的属性以不同的“化学反应程序”在“化学反应群”中的体现。这些“体现”被“思维”反映为“时间、空间、形状、温度、色彩、力量、速度”等可感知的“表象”。
从“思维的成因”中我们也得知:生命体就是一个“化学反应群”,“化学反应群”只能以对环境的“平衡性反应”原理积极地、无条件地产生因环境变化(破坏)的化学反应。换句话说,生存环境体对生命体所赋予的一切,生命体都无法超越,并且是积极的、无条件的、完全臣服的。生存环境对生命体所产生的一切作用,对生命体来说都是“真理”,都得认定。生命体之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就象火车与铁轨的关系。火车在铁轨中运行,不管甲地到乙地的铁轨是如何地弯曲,对火车来说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直的距离不是甲地到乙地几何意义上的“直线”距离,而是甲乙两地间铁轨真实长度。因为,铁轨决定了火车的运动状态, 火车只能依赖铁轨运动,铁轨就是火车的“生存环境”,火车在运动时对铁轨的“认识”只能是、永远是“直”的。如果铁轨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封闭的“铁环”,那么火车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铁轨是无限笔直地延伸着,无始无终。我把这种因无法脱离环境的制约而把“制约”的内容反过来当作绝对标准来感知的现象称之为“铁轨效应”。所以,可以看出:由“直觉”告诉“思维”,再由“思维”归纳并定义出的宇宙“属性”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宇宙属性,就象“直”的铁轨未必是直的。
由于生命体对生存环境的不可克服,而“直觉”又是是生命体应变生存环境的变化的最直接的感知反应。可以话说,“直觉”对环境的“认识”就象火车对铁轨的“认识”,其必然产生了“铁轨效应”、产生“绝对标准”。“直”就是“绝对标准”的直接化。“表象”便是“直觉”之“直”的产物。所以,“直觉”所体验出的结果必然都是“直”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觉得我们所感知的“表象世界”具有形体的原因。
什么是“直线思维"
上述指出,“直觉”所体验出的结果必然都是“直”的。
“直线思维”指的是:人类的思维以“直觉”所体验出“直”的“绝对标准”为依据来归纳、来定义的思维方式。
“直线思维”是“思维归纳法”的一种,又称“直线思维归纳法”,强调以“直”为“绝对标准”来作为“归纳法”的根基。换句话说, 直线思维是以“直觉”的来解释或证明“直觉”,以一个“表象”来解释或证明另一个“表象”,以一个“不容争议”的“直”来解释或证明另一个“不容争议”的“直”。如,“直线思维”对宇宙空间与时间是这么归纳与定义的:空间是无限的直的。如果宇宙是有限的,那么宇宙外面是什么,难道没有空间了吗?----“思维”无法接受?时间是无限的直的,从无限的过去直向无限的将来。如果时间是有限的,那么时间结束后又是什么,就没有时间可言了吗?----“思维”无法接受。这都是“直线思维”的思维方式,“直”是绝对的,“直”是不能“回头”的,“直”产生了无限。
“直线思维”对宇宙的认识,就象火车对铁轨的认识一样。在以“直觉”为依据、为体验下,直线思维对宇宙的归纳后作出的定义是:宇宙是由三维的空间与时间以及时空中的物质、能量、力和相应的物理定律构成的,时空是物质、能量、力载体。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直”世界、“维”的世界,有声有色、有形有状的“表象”世界。
人类利用“直线思维”来认识世界时,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并且是表象的。所谓表象,指的是具有具体形状的,强调立体感觉。比如有人说宇宙直径有10N米大,那么就会有人问宇宙的外面是什么?又有多大?外面的外面又有多大?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维”的概念。属“直线思维归纳法”。又比如有人提及微粒的体积有多小时,就有人会说,怎样才算“小”?“小”只是相对而言的,“小”到最后还能再小,一直“小”到是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到底是什么,是否还有体积?如果这个“点”没有体积,那么它根本就不存在,既然不存在,就根本不能与那个微粒体积有任何关系,因为“点”扩大无数倍后还是一个没有体积的点;如果这个“点”还有体积的话,那么这个点还可以小化,无限小化后仍然还是有体积。那么,站在无限小的一端来看这个微粒,这个微粒是无限的“大”。----这仍然也是直线思维。
“直线思维”归纳出的时空是“维”的,“直线思维”的想象是具体的表象的。任何一个人在想象世界里时,脑海里一定伴随着形体和过程的。这形体是直觉产生的(天生的瞎子除外,也谈不上有很好的想象力),也就是说,人类已经默认了形体与时间,并且把形体与时间作为认识世界的根本模式与存在的前提----这都是“直觉”与“直线思维”造成的。而且“直觉”还特别偏爱“光”,光是人类生理上认识宇宙的最好的法宝。人类“直觉”所吸收的信息95%以上来自光,而光给“直觉”带来了最直接的“表象”。如果世界没有了“光”这一工具,也就没人类目前的文明与种种理论。人类有一句话——“透过现象来看本质”,直接指出了“现象”是认识的第一目标,“现象”就是表象。而透过“现象”所看到的“本质”实际是上这个“现象”被肢解后的新的“现象”,仍然是具有形体的某一形态的。
“直线思维”所认为的宇宙无论从微观细化的角度上,或是从宏观巨化的角度上,其结果总是“具体”的有“形”的。人类至今,除我之外,所有的人包括爱因斯坦与霍金的思维方式仍然是以“直线思维归纳法”来思考宇宙的,尽管爱因斯坦与霍金说“时空”可以弯曲,但这种“弯曲”只不过是相对于“直”的弯曲,是几何意义上的“弯曲”,是几何意义上的、同一概念的思辩上的“弯曲”,是建立在“四维”的“直”的总框架上的。所以,他们所指的“时空弯曲”不过是在物质能量的作用下产生“畸变”而已。换句话说,他们所认为的宇宙实际上是他们的“直线思维”所认为的宇宙。
那么,我们所认识的时空真的是“直”的、“维”的?也许会象铁轨那样有可能是“曲”的;更或许,我们所认识的时空既不是“直”的、“曲”的、“维”的,而是另外的一种“存在方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