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牙城中秋曳石赋及赏析
(2025-10-11 10:14:03)
标签:
美景诗联文化杂谈 |
分类: 美丽霞浦 |
霞浦牙城中秋曳石赋及赏析
林承强 撰
维乙巳中秋,玉轮初转,霞浦牙城镇人声沸海,石走雷声。曳石之俗,肇自明嘉靖抗倭壮举,绵延四百余载,今列非遗,蔚为奇观。余感其风骨铿锵,寄情太平,遂作斯赋以彰其韵。
溯古,烽烟石魄。昔者戚公继光,戍守福宁。倭寇窥城,趁夜潜行。兵寡难御,妙策乃生——曳石为阵,空城计成!麻绳缚青石,壮士吼雷霆;隆隆震郊野,灯火耀连营。寇疑千军至,仓皇遁无形。自此太平石,中秋代代鸣。
绘今,月下狂飙。而今牙城盛事,更胜前朝:石飞星火:三尺方石压街衢,木嵌绳纠势如虎。健儿呼号裂云汉,硝烟漫卷月轮孤。百戏随行:龙狮腾跃影参差,高跷踏歌童叟呼。非遗新承添异彩,游人如织笑满途。
味寄团圆:石痕烙地留焦篆,月饼香浮桂影疏。游子归乡同曳缆,太平愿里话莼鲈。
寄情,石魂永续。叹城乡变迁,古俗渐稀;幸牙城沙江,薪火未移。书院传渔耕之粹,校园播爱国之思;
稚子挽绳学号令,石声琅琅诵史诗。更借文旅兴乡策,曳石铺就振兴基。“空城”巧化“金城”计,海韵长随国运熙!一石曳动山河气,四百年承忠烈魂。莫道太平惟戏乐,硝烟味里识乾坤!
词赞:忆秦娥 石声烈
石声烈,麻绳紧系青岩铁。
青岩铁,百夫齐曳,“哈哈嗬”彻。
中秋月照牙城阙,太平石载军民血。
军民血,传承四百,壮心难歇。
赏析:林承强先生的《霞浦牙城中秋曳石赋》及其附词《忆秦娥•石声烈》,是一篇将地方民俗、历史记忆、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熔于一炉的佳作。其文辞铿锵,意境雄浑,既展现了“曳石”这一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更深刻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基因与精神传承。以下从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赏析:
一、 溯古鉴今,脉络清晰:历史纵深与当代活力的交织
赋文开篇即点明时间(乙巳中秋)、地点(霞浦牙城镇)与核心事件(曳石),并高屋建瓴地指出其历史渊源——“肇自明嘉靖抗倭壮举,绵延四百余载,今列非遗”。这不仅为全文奠定了厚重的历史基调,也点出了其当代文化价值。
“溯古,烽烟石魄”一段,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曳石习俗的起源。作者以“戚公继光,戍守福宁”为背景,生动再现了倭寇趁夜偷袭,军民巧用“曳石为阵,空城计成”的惊险场景。“麻绳缚青石,壮士吼雷霆;隆隆震郊野,灯火耀连营”等句,通过视听结合,将读者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凸显了曳石最初的军事防御功能和军民的智慧与勇气。“自此太平石,中秋代代鸣”一句,巧妙地将“军事石”转化为“太平石”,为其后续的民俗化转变埋下伏笔。
“绘今,月下狂飙”则将笔触拉回当代,展现了曳石习俗作为非遗项目的蓬勃生命力。“石飞星火”、“壮士呼号裂云汉”、“龙狮腾跃”、“高跷踏歌”等描绘,动态十足,热闹非凡,与“游人如织笑满途”共同构成了一幅欢乐祥和的民俗画卷。这不仅是对“更胜前朝”的盛景写实,也暗示了民俗活动在新时代的演变与丰富。
二、 情景交融,意蕴丰赡:从民俗活动到文化认同的升华
赋文并未停留在对曳石活动本身的描绘,而是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与情感寄托。“味寄团圆”一段,将“石痕烙地”与“月饼香浮”并置,将“游子归乡同曳缆”的热闹场景与“太平愿里话莼鲈”的思乡情愫相结合,使曳石习俗超越了单纯的娱乐,成为维系亲情、凝聚乡情、寄托乡愁的精神纽带。这里的“太平愿”既是对先辈抗倭保境安民的纪念,也是对当下安宁生活的珍惜。
“寄情,石魂永续”则进一步将曳石的精神内核提炼并升华。作者先叹“古俗渐稀”,再赞牙城沙江“薪火未移”,形成对比,突出了传承的可贵。“书院传渔耕之粹,校园播爱国之思;稚子挽绳学号令,石声琅琅诵史诗”等句,展现了曳石文化在教育层面的渗透,将“渔耕之粹”与“爱国之思”相结合,赋予了古老民俗以新的时代教育意义。“更借文旅兴乡策,曳石铺就振兴基”一句,则点明了传统文化在当代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使“空城”之计巧化为“金城”之固,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 主旨鲜明,格调昂扬:忠烈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彰显
全文的主旨贯穿始终,那就是对以戚家军为代表的爱国忠烈精神的颂扬,以及对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的期盼。“一石曳动山河气,四百年承忠烈魂”,点出了曳石所承载的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精神力量。“莫道太平惟戏乐,硝烟味里识乾坤!”这句振聋发聩的感叹,提醒世人在太平盛世不应忘记历史,从看似娱乐的民俗中体味其诞生时的艰难与壮烈,从而珍惜当下,砥砺前行。“海韵长随国运熙”则将地方民俗的兴衰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格局宏大。
四、词赋合璧,相得益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赋文之后的《忆秦娥•石声烈》词,堪称点睛之笔。词牌名“忆秦娥”本身带有凄清悲壮的色彩,而“石声烈”的词题则奠定了全词雄浑刚健的基调。上阕“石声烈,麻绳紧系青岩铁。青岩铁,百夫齐曳,‘哈哈嗬’彻”,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曳石时的壮观景象和参与者的激昂情绪,“哈哈嗬”的呼号声更是极具现场感和地方特色。下阕“中秋月照牙城阙,太平石载军民血。军民血,传承四百,壮心难歇”,则将月光、城阙、太平石与“军民血”联系起来,再次强调了曳石习俗的历史厚重感和精神传承的绵延不绝。词的意境与赋文相互补充,使“壮心难歇”的情感表达更为凝练和强烈。
五、语言特色:典雅与质朴并存,气势与情感交融
林承强先生的赋作,语言上既有赋体文的典雅庄重,多用四字句、对偶句,如“玉轮初转,霞浦牙城镇人声沸海,石走雷声”,气势恢宏;又不乏生动形象的白描和富有地方色彩的口语化表达,如“哈哈嗬”、“吼雷霆”,使得文章刚柔相济,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生活的气息。文中典故的运用(如“空城计”、“莼鲈”)自然贴切,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
总而言之,《霞浦牙城中秋曳石赋》及其附词,是一篇立意高远、结构严谨、文采斐然、情感真挚的优秀作品。它不仅系统梳理了霞浦牙城中秋曳石这一民俗活动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更成功地将一项地方传统习俗提升到了弘扬民族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传承爱国情怀的高度。作者以“石”为媒,串联起四百年的历史风云与当代变迁,让读者在领略民俗奇观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山河气”与“忠烈魂”。此赋不仅是对“曳石”这一非遗项目的绝佳宣传,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生动诠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