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联词赋赞颂霞浦县牙城镇中秋曳石活动及简析

(2025-10-11 10:32:12)
标签:

诗联

文化

杂谈

分类: 美丽霞浦

诗联词赋赞颂霞浦县牙城镇中秋曳石活动及简析

林承强

 

01

永沐鸿恩,千载犹闻“哈哈嗬”,中秋祥瑞;

堪钦大智,万人共曳“沉沉石”,古邑太平。

 

02

七律 曳石寄情

民俗非关戏与嬉,承平往事系安危。

倭氛已靖烽烟息,曳石犹存鼓角遗。

月下人潮追胜景,街头声响续传奇。

愿将此日欢腾景,化作丰年海晏时。

 

03

忆秦娥 石声烈

石声烈,麻绳紧系青岩铁。

青岩铁,百夫齐曳,“哈哈嗬”彻。

 

中秋月照牙城阙,太平石载军民血。

军民血,传承四百,壮心难歇。

 

04

中秋曳石赋

维乙巳中秋,玉轮初转,霞浦牙城镇人声沸海,石走雷声。曳石之俗,肇自明嘉靖抗倭壮举,绵延四百余载,今列非遗,蔚为奇观。余感其风骨铿锵,寄情太平,遂作斯赋以彰其韵。

溯古,烽烟石魄。昔者戚公继光,戍守福宁。倭寇窥城,趁夜潜行。兵寡难御,妙策乃生——曳石为阵,空城计成!麻绳缚青石,壮士吼雷霆;隆隆震郊野,灯火耀连营。寇疑千军至,仓皇遁无形。自此太平石,中秋代代鸣。

绘今,月下狂飙。而今牙城盛事,更胜前朝:石飞星火:三尺方石压街衢,木嵌绳纠势如虎。健儿呼号裂云汉,硝烟漫卷月轮孤。百戏随行:龙狮腾跃影参差,高跷踏歌童叟呼。非遗新承添异彩,游人如织笑满途。

味寄团圆:石痕烙地留焦篆,月饼香浮桂影疏。游子归乡同曳缆,太平愿里话莼鲈。

寄情,石魂永续。叹城乡变迁,古俗渐稀;幸牙城沙江,薪火未移。书院传渔耕之粹,校园播爱国之思;

稚子挽绳学号令,石声琅琅诵史诗。更借文旅兴乡策,曳石铺就振兴基。“空城”巧化“金城”计,海韵长随国运熙!一石曳动山河气,四百年承忠烈魂。莫道太平惟戏乐,硝烟味里识乾坤!

词赞:忆秦娥 石声烈

石声烈,麻绳紧系青岩铁。

青岩铁,百夫齐曳,“哈哈嗬”彻。

 

中秋月照牙城阙,太平石载军民血。

军民血,传承四百,壮心难歇。

 

简析:林承强先生的这组诗联词赋,以霞浦县牙城镇中秋曳石活动为核心,从不同文体和角度,深情赞颂了这一独特民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作品不仅展现了曳石活动的磅礴气势与热闹景象,更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爱国情怀、集体智慧与对太平盛世的美好祝愿。以下是对这组作品的简要解析:

一、 整体风貌:文体兼备,主题鲜明

这组作品包括一副对联、一首七律、一阕词和一篇赋,文体多样,各尽其妙,共同围绕“中秋曳石”这一主题展开。无论是对联的凝练、诗歌的典雅、词的豪放,还是赋的铺陈,都紧扣曳石活动的历史背景、现时盛况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与情感寄托,主题高度集中且鲜明。

二、内容解析:溯古颂今,情寄家国

历史渊源与军事智慧的追溯(“永沐鸿恩,千载犹闻‘哈哈嗬’”、“民俗非关戏与嬉,承平往事系安危”、“石声烈,... 太平石载军民血”、赋之“溯古,烽烟石魄”):

核心内容:作品普遍提及曳石活动起源于明代戚继光抗倭时期的军事智慧——以曳石之声和灯火制造千军万马的假象,吓退倭寇,保卫城池。如对联的“永沐鸿恩”、“堪钦大智”,点明了曳石活动对后世的恩德与古人的智慧。诗中“倭氛已靖烽烟息,曳石犹存鼓角遗”,直接点出其与抗倭历史的关联。词中“太平石载军民血”,强调了其背后军民共同御敌的牺牲与奉献。赋的“溯古”部分,则详细描绘了戚继光运用曳石计策的场景,使历史画面生动再现。

情感与思想: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追忆,作品颂扬了古代军民的爱国精神、临危不乱的智慧以及团结御侮的勇气,赋予了曳石活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崇高的精神内核。

当代盛况与民俗活力的展现(“万人共曳‘沉沉石’,古邑太平”、“月下人潮追胜景,街头声响续传奇”、“中秋月照牙城阙”、赋之“绘今,月下狂飙”):

核心内容:作品生动描绘了如今牙城镇中秋曳石活动的热闹非凡景象。对联的“万人共曳‘沉沉石’,古邑太平”,展现了参与人数之众及活动带来的祥和氛围。诗中“月下人潮追胜景,街头声响续传奇”,描绘了月下人潮涌动、欢声笑语的场景。赋的“绘今”部分更是浓墨重彩,不仅写曳石本身的壮观(“健儿呼号裂云汉,硝烟漫卷月轮孤”),还描写了龙狮、高跷等伴随的“百戏”,以及游人如织、非遗新承的繁荣景象。

情感与思想:这部分展现了传统民俗在当代的生命力,以及其作为文化遗产的魅力。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成为了凝聚社区、增添节日喜庆、促进文旅发展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团圆祝愿与太平期盼的寄托(“中秋祥瑞”、“愿将此日欢腾景,化作丰年海晏时”、“传承四百,壮心难歇”、赋之“味寄团圆”、“寄情,石魂永续”):

核心内容:中秋佳节本身就蕴含团圆之意,曳石活动也承载了人们对太平生活的向往。对联的“中秋祥瑞”直接点出节日的吉祥寓意。诗的尾联“愿将此日欢腾景,化作丰年海晏时”,表达了将节日的欢腾转化为对丰收与天下太平的祝愿。词的“传承四百,壮心难歇”,则体现了对这种精神传承不息的期盼。赋的“味寄团圆”部分,将曳石与月饼、游子归乡等元素结合,强化了团圆主题;“寄情,石魂永续”则表达了对曳石所蕴含的精神(石魂)能够永久传承下去的愿望,并提到“书院传渔耕之粹,校园播爱国之思”,显示了文化传承的途径和对爱国精神培育的重视。

情感与思想:作品超越了对单一民俗活动的描写,将其与中秋团圆、家国太平的普世愿望紧密相连,使得曳石活动的意义更加深远。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认同,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安定的祈愿。

三、 艺术特色: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诗联词赋各擅胜场:对联对仗工整,言简意赅;七律格律严谨,意境开阔;词(忆秦娥)声调铿锵,富有力量感;赋则铺陈叙事,文采斐然,兼具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学的感染力。

意象鲜明:“哈哈嗬”的呼号声、“沉沉石”的重量感、“曳石”的动态、“中秋月”的背景、“烽烟”的历史感等意象的运用,使作品生动可感。

情感饱满:从对历史的追怀、对先贤的敬仰,到对现世繁华的描绘、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情感层层递进,真挚动人。

总之,林承强先生的这组诗联词赋,不仅是对霞浦县牙城镇中秋曳石这一民俗活动的生动记录和艺术再现,更是对其所蕴含的历史记忆、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与热情礼赞。作品既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性,又具有重要的民俗学和地方文化研究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