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赞霞浦牙城中秋曳石活动及赏析

(2025-10-11 10:00:59)
标签:

美景

诗联

文化

杂谈

分类: 美丽中国

诗赞霞浦牙城中秋曳石活动及赏析

七律 曳石寄情及赏析

林承强

 

民俗非关戏与嬉,承平往事系安危。

倭氛已靖烽烟息,曳石犹存鼓角遗。

月下人潮追胜景,街头声响续传奇。

愿将此日欢腾景,化作丰年海晏时。

 

以下是对林承强先生《七律•曳石寄情》的赏析:

一、主题立意:历史传承与时代祈愿

民俗背后的历史重量

首联"民俗非关戏与嬉,承平往事系安危"开宗明义,指出曳石活动并非普通娱乐,而是承载着抗倭历史记忆的庄严仪式。"系安危"三字凸显民俗与民族存亡的深刻关联,呼应霞浦作为沿海地区曾受倭患的历史背景。

古今交融的文明延续

颔联"倭氛已靖烽烟息,曳石犹存鼓角遗"以对比手法勾连古今。倭患虽平,但曳石中保留的鼓角声(象征战斗精神)成为文化基因,体现民俗对集体记忆的活化传承。

二、意象与场景:动态民俗画卷

时空交错的盛景描写

颈联"月下人潮追胜景,街头声响续传奇"

视觉:"月下人潮"勾勒月光与人群交织的盛大场景;

听觉:"街头声响"以鼓角声激活历史回响,"续传奇"点明民俗的延续性。

仪式符号的象征意义

"曳石"作为核心意象,既是实景(众人拖石行进),亦隐喻团结抗敌的精神砥石。其声响如战斗号角,将物理动作升华为文化符号。

三、艺术手法:凝练与升华

双重视角的转换

由历史(倭氛/烽烟)切入当下(人潮/声响),尾联转向未来:"愿将此日欢腾景,化作丰年海晏时"。从"追忆""祈愿",形成时空闭环。

语言张力与韵律

"系安危""续传奇"用词凝练而富有历史纵深感;

平仄工整(如"-""-"的工对),支韵悠长,朗朗上口。

四、文化价值:民俗的诗意重构

此诗不仅记录霞浦牙城曳石民俗,更完成三重升华:

历史维度:将地方抗倭记忆纳入中华文明韧性叙事;

社会功能:揭示民俗活动凝聚共同体意识的当代价值;

美学创造:以"曳石"为媒介,构建"烽烟-鼓角-海晏"的意象链,赋予传统活动史诗气质。

结语:林承强先生此诗堪称"民俗史诗"典范。七律之体承载百年风云,层层递进,终以"海晏时"收束全篇,表达霞浦人对安宁的永恒向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