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赞霞浦牙城中秋曳石活动及赏析
(2025-10-11 09:54:25)
标签:
美景诗联文化杂谈 |
分类: 美丽霞浦 |
联赞霞浦牙城中秋曳石活动及赏析
林承强 撰
永沐鸿恩,千载犹闻“哈哈嗬”,中秋祥瑞;
堪钦大智,万人共曳“沉沉石”,古邑太平。
赏析:林承强先生《联赞霞浦牙城中秋夜曳石活动》这幅对联以霞浦牙城中秋曳石活动为主题,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歌颂了历史英雄戚继光的智慧与当地民俗的传承精神。
1. 上联赏析:永沐鸿恩,千载犹闻“哈哈嗬”,中秋祥瑞。
“永沐鸿恩”:开篇表达对历史恩泽的感念,指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功绩。戚继光在嘉靖年间用“空城计”保全霞浦,百姓视其为“鸿恩”,代代铭记。
“千载犹闻‘哈哈嗬’”:以声音意象唤起现场感。“哈哈嗬”是曳石活动中村民的号子声,象征着团结与力量。据记载,曳石时村民齐声呐喊“哈哈嗬”,营造震天声势,既纪念历史,又驱邪祈福。这种声音传承400余年,至今仍可听闻,体现了民俗的鲜活生命力。“中秋祥瑞”:点明节日主题,中秋曳石不仅是娱乐,更寓意团圆与吉祥。活动中,村民拖石游街,硝烟味与月饼香交织,象征“色香味俱全”的祥瑞氛围。
艺术手法:上联用“永沐”“千载”强化时间跨度,以听觉(“哈哈嗬”)连接古今,展现历史与当下的共鸣。语言简练,情感庄重,符合传统对联的“起承”结构。
2. 下联赏析:堪钦大智,万人共曳“沉沉石”,古邑太平。
“堪钦大智”:直接赞美戚继光的智慧。嘉靖年间,戚继光在兵力不足时,命百姓曳石迷惑倭寇(石声隆隆如千军万马),倭寇不战而退,霞浦得以保全。这“大智”被奉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代代传承。“万人共曳‘沉沉石’”:描绘活动核心场景。“沉沉石”指重达数百斤的石磨(如八卦型石磨盘),由青壮年合力拖曳,象征社区协作。曳石需数十人拉绳奔跑,石头与地面摩擦生烟,火花四溅,场面壮观。现代活动中,牙城还创新融入舞龙、高跷等元素,增强参与度。“古邑太平”:收尾点题,呼应“太平石”的别称。曳石活动又名“太平石”,旨在祈愿和平,霞浦因此形成“古邑太平”的文化认同。
艺术手法:下联以“堪钦”表达敬仰,用视觉与动感意象(“曳‘沉沉石’”)渲染热烈气氛。与上联的“祥瑞”呼应,形成“智慧—行动—和平”的递进逻辑,体现对联的“转合”之美。
3. 整体艺术与文化分析
结构对称与韵律和谐:对联上下联字数、平仄相对(如“永沐”对“堪钦”,“千载”对“万人”)。叠词“哈哈嗬”与“沉沉石”增强节奏感,模拟曳石号子与石头拖曳声,让读者如临其境。
文化深度:作品根植于霞浦“非遗”民俗。曳石活动不仅是中秋庆典,更承载爱国教育(如校园推广中强调团队精神)。对联将历史事件(戚继光智退倭寇)与民俗实践(万人曳石)结合,突显“以俗载史”的文学价值。
情感升华:上联重“感恩”与“声音传承”,下联重“智慧”与“行动力量”,整体传递出对“家国太平”的向往。这与中秋的团圆主题相扣,曳石吸引游子返乡,强化社区纽带。
4. 结论:林承强先生这幅对联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霞浦牙城曳石活动的诗意缩影。它纪念戚继光的智慧(“堪钦大智”),弘扬团结精神(“万人共曳”),通过“曳石”等创新方式传承非遗,以简练文字唤醒历史回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