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赞霞浦牙城中秋曳石活动及赏析
(2025-10-11 09:36:37)| 标签: 美景诗联文化杂谈 | 分类: 美丽霞浦 | 
忆秦娥 石声烈 及赏析
林承强 撰
 
石声烈,麻绳紧系青岩铁。
青岩铁,百夫齐曳,“哈哈嗬”彻。
 
中秋月照牙城阙,太平石载军民血。
军民血,传承四百,壮心难歇。
 
以下是对林承强先生创作的《忆秦娥•石声烈》的赏析:
一、词作背景与概述
这首词以《忆秦娥》为词牌,依李白体创作(李白词为该词牌正体),题为“石声烈”,作者林承强。词作生动描绘了福建霞浦牙城镇的中秋夜曳石活动——这是一种传统民俗,参与者用麻绳拖动青岩铁石,伴随号子声“哈哈嗬”,象征团结与力量。上片(前四句)聚焦活动场景,下片(后五句)升华至历史传承与军民精神。全词仅46字,却浓缩了声音、动作与情感,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智慧。该词将中秋赏月(“中秋月照”)与汉字音韵(如“烈”“彻”“血”的入声效果)巧妙融合,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
二、格律与结构分析
《忆秦娥》词牌以李白词为正体,双调46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即重复句尾词形成回环)。林承强此作严格遵循此格律:格律对照:上片“石声烈”(仄韵起)、“青岩铁”(叠韵)、“彻”(仄韵收);下片“牙城阙”(仄韵)、“军民血”(叠韵)、“歇”(仄韵)。这符合李白体“仄韵格”的定格要求,即“中平中仄平平仄”的平仄结构(如“麻绳紧系青岩铁”),营造出铿锵有力的节奏感。音韵特色:词中多用入声字(如“烈”“铁”“血”“歇”),发音短促激烈,模拟了曳石时的撞击声和号子声“哈哈嗬”。整体结构紧凑,叠句“青岩铁”“军民血”形成呼应,增强了叙事连贯性。
三、内容与意象赏析
词作以意象群构建画面,可分上下片逐句解析:
上片(动态场景):“石声烈,麻绳紧系青岩铁”:开篇以“石声”破题,“烈”字双关(声音烈、精神烈),搭配“紧系”的触觉意象,突出力量凝聚。青岩铁象征坚韧,暗合汉字“岩”从“山”部、“铁”从“金”部的刚硬特质。“青岩铁,百夫齐曳,‘哈哈嗬’彻”:叠句强化重量感,“百夫齐曳”描绘集体协作,“哈哈嗬”以拟声词模拟号子,声音“彻”天,体现劳动的热烈氛围。
下片(时空升华):
“中秋月照牙城阙,太平石载军民血”:转至中秋夜景,“月照”营造清冷背景,与上片喧嚣形成对比。“牙城阙”点明地点(霞浦牙城),“太平石”喻指曳石承载历史,“军民血”将物理石头升华为精神符号,暗示保家卫国的牺牲。“军民血,传承四百,壮心难歇”:叠句深化主题,“四百”指代四百年传统,“壮心难歇”收尾昂扬,表达不屈意志。
四、修辞手法与情感表达
词作运用多重修辞,情景交融:反复(叠句):如“青岩铁”“军民血”的重复,非简单强调,而是构成时空回环——前者呼应曳石的物理重量,后者隐喻历史血泪。此处让个人活动(曳石)升华为集体记忆。象征与夸张:“太平石载军民血”以石载血,夸张中见真实(军民团结),而“壮心难歇”表达永恒斗志。声音描写(“哈哈嗬”)则融入方言音韵,丰富语言层次。情感脉络:从外在热烈(曳石号子)到内在深沉(传承精神),结尾“壮心难歇”呼应李白“西风残照”的苍凉,但转为积极,体现现代人对传统的致敬。
五、文化内涵与整体价值
作为中秋主题创作,本词将民俗活动(曳石)与家国情怀结合:中秋元素:“中秋月照”不仅点明时节,还暗合团圆寓意。曳石活动常见于东南沿海,相传源于抗倭历史,展现传统文化延续性。汉字与语言智慧:作者善用部首构造意象(如“曳”从“手”表动作、“血”从“血”表生命),音韵上入声字密集,形成“声-意”联动(如“烈”字如石头碰撞)。思想深度:全词以“小事件”见“大历史”,从百夫曳石到四百年传承,歌颂平凡中的壮烈。较之李白原词(伤别离),此作转向集体奋斗,更具时代感。它既是民俗记录,也是精神颂歌。
总结:林承强先生的《忆秦娥•石声烈》成功融合李白体格律与霞浦民俗,通过音韵设计、意象叠加及反复修辞,将中秋曳石活动升华为军民团结的史诗。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