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
宁陕县幼儿园 向萍昌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既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幼儿的游戏主要是由教师预设以及由教师发起的。教师考虑的只是自己教什么,怎么教,很少去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这样导致幼儿在游戏中处于被动地位,游戏并没有成为“基本活动”,幼儿智力的发展没落到实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
一、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促进幼儿更好的游戏。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个观察者,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了解幼儿游戏的意图、能力及行为表现。对观察的游戏行为加以分析,才能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促进游戏的开展。比如:我班有一个幼儿胆子非常小,他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整个小班、中班上学期始终在扮演一个角色——娃娃家的外公。外公在娃娃家是受人照顾的一个角色,他很心安理得地被人摆布了一年半,面对这样的孩子老师怎能置之不理呢?老师不断地引导他,从引导他走出娃娃家开电梯,到引导他去饮食店买东西,到最后他自己想出玩新主题并介绍给大家。这个变化证明哪怕是最差的孩子,只要善于引导便会使他飞跃,而这种引导的前提便是用心地观察。
二、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指导艺术。
1.把握好指导的度。
“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组织一日活动时,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吻合”,就是要求教师灵活的根据不同的现象,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指导艺术。如果以直接指导(间接指导)和被动(主动)两个方面看相互关系,可以发现:教师直接指导的越多,幼儿越被动;反之,教师直接指导的越少,幼儿主动性就越强,自主游戏的目的越能体现。
但是,教师直接指导的过分减少和开放度的加大,也会是幼儿在活动中产生一些过激行为。又因为年龄、经验的限制,游戏内容往往单一,游戏水平不高。所以在游戏中,教师应注意两个极端,一是间接指导就是不指导,让幼儿放任自流,认为自主游戏就是让幼儿随意玩,教师无需干预,只要不打起来,在一旁看着就行;二是看到放任自流的后果,而强制介入,追求游戏结果,直接告诉幼儿应该怎么玩,缺乏引导幼儿探索和发展的信心和耐心。
因此,掌握好游戏指导的“度”非常重要,完全直接指导会让幼儿墨守成规,不敢逾越;完全的不指导也会使幼儿无规则意识,形成唯我独尊的性格。
2.把握好指导的时机。
在幼儿园游戏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个幼儿手拿听诊器,注射器在布娃娃身上东戳西扎,而教师则不停的叮嘱:“你们的医院干净吗?你们在什么地方打针啊?病人来了你们怎么给看病呀?”教师脚不歇嘴不停,幼儿看上去似乎很高兴,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利,只有教师提出请幼儿在后面干什么,他们才会实施。长此以往,幼儿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依赖心理反而加重。因此,教师要改善指导技巧,既要实现延续游戏的教育目标,又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在把握好指导的“度”的基础上,把握好指导的时机。
教师的指导前提要对允许幼儿做什么,怎么做和幼儿可能怎么做有所准备。教师应该抓住契机点,以介入者的身份加入、体会、帮助幼儿深入到“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层次,并让孩子们进行激烈的讨论,有效的培养了幼儿科学思维的能力。比如:一次一个小朋友很偶然地用一根圆圆的、细细、长长的积木当做香烟抽起来,结果所有的小朋友都效仿。我没有因此而生气,更没有因此没收这积木,但我知道抽烟这现象的出现决不是必然,而纯碎是这积木对幼儿的一种吸引所致。于是我装扮咳嗽咳得厉害的样子给幼儿讲讲抽烟的不好,最后我还告诉幼儿世界上为了提倡少抽烟,还专门把每年的5.31日这一天定作“世界无烟日”。听我这么一说,孩子恍然大悟。第二天就再没人拿着积木仿效“抽烟”了。
3.把握游戏前的引导。
要做好游戏前的引导,首先可以从环境入手。为幼儿创造开放的自主游戏环境,注重环境的暗示性。如所有的工具、材料都贴上标签,摆放在架子上。有利于幼儿自己取用,提供适当的场地。其次,注意材料提供上的层次和创造性,尽可能充足、丰富、可塑性强、多功能性的材料鼓励孩子自己选择,让每个孩子都享有一份选择的权利,让幼儿与材料发挥相互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最后,教师还可以以引发的方式,从而实现快乐游戏的目的。
三、注重游戏中的评价作用,让幼儿体验快乐。
游戏评价是教师游戏指导中重要的一环,也往往难以把握。教师应该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角,多给幼儿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分享游戏时的感受,讨论感兴趣的问题,给幼儿自我展示,相互交流的机会。例如: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励性评价,引导幼儿关注自己参与区域以外的游戏活动;可以通过有经验的幼儿向大家展示探索的成果来引发其他幼儿游戏创造的兴趣。
总之,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努力让在园的分分秒秒都拥有“自由的、自主的、愉悦的”情绪体验的教育理想,这样才能在幼儿园形成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所需要的,也是幼儿产生游戏愿望和冲动所必需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