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游戏规则的预设
【摘要】
阐述了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游戏规则对游戏的影响。并从游戏规则与幼儿年龄特征相结合、因材施教的游戏规则才能面向每一个幼儿、幼儿自主进行游戏规则制定等几方面简要阐述了教师在进行游戏规则的预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幼儿
游戏规则 预设
【正文】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游戏,可以说幼儿是在游戏的过程中成长的,17世纪教育家夸美纽斯就说过:“游戏是发展多种才能的智力活动,是扩大和丰富儿童观念范围的有效手段”。(苏)马卡连柯曾说:“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作用”。随着学前教育的改革,游戏成了幼儿园教育的主角。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第21条首次明确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奠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地位。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此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由此可见,游戏在幼儿园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游戏是幼儿最喜欢,在幼儿阶段不可或缺的活动。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幼儿的游戏是不是就是让幼儿玩耍而无所谓“规则性”呢?不,维果茨基语说过:“规则是游戏的本质的特征”,只有幼儿遵守一定的规则。如:“在玩抢椅子的游戏时,幼儿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只有坐在椅子上才算,如果坐在别人腿上是不算的。所以说游戏活动有了规则才能有持序的开展,幼儿才能通过游戏和获得知识和成就感。游戏对规则的要求是绝对的,最高的,规则微小的偏离都会影响游戏效果。如果游戏规则制定的不合里,整个游戏活动都会塌陷。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游戏规则预设时对游戏内容、游戏对象和游戏场地及环境做周详的考虑。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游戏规则的预设的个人见解。
一、游戏规则的预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年龄反映着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理解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规则意识都表现出不同的水平。从而影响儿童的游戏水平。随着幼儿的成长,幼儿游戏的内容和方式也在改变。相应的幼儿游戏的规则也应该加以调整,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游戏规则的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年龄段幼儿各方面得发展水平。
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对游戏规则的建立缺乏自主性,对规则的执行也缺乏稳定性,很大程度上认识依赖于行动。所以我们不能生硬的对孩子提出游戏规则,让孩子遵守,教师应适时的介入游戏,进行语言指导,可以用一些小方法来慢慢规范孩子的游戏行为。例如:“我在小班数学活动《一样多》时设计了一个游戏,要求幼儿把水果送到和他数量一样多的小动物的家里”想通过直观的方法让幼儿感知一样多,可是因为我对规则表达的不够清楚而且相对小班幼儿来说难度过大,导致游戏活动失败。因此在为小班幼儿进行游戏规则预设时,不能太难,等幼儿渐渐适应并学会遵守后,再慢慢加大度,并且形成习惯。因此小班幼儿就适合玩一些规则性不是很强的直观又简单的游戏。到了中班就可以慢慢的进行一些规则性较强的和表现力较强的角色游戏。大班幼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意识,就可以进行一些规则性强的竞技游戏。
二、游戏规则的预设一定因材施教,面向每一个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如我在中班数学活动《按规律排序》活动中,预设了游戏装扮自己去参加森林舞会,要求幼儿只有完成自己的手工作品的才能去参加,考虑到幼儿能力的不同,我在准备材料是进行了潜规则的预设,让幼儿在学习了按“AABB”的规律的基础上再学着用“ABB”或“ABC”的规律。我准备了不同的教具如:“串项链”、“串手链”、“装饰皇冠”等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然后按规则完成作品进行游戏。这样就避免了“一刀切“的现象。我们不仅要给幼儿提供游戏的机会,还要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均等”的游戏机。教师在引导幼儿游戏时,应给每个幼儿均等的游戏机会。幼儿游戏规则的产生与发展和幼儿游戏息息相关,离不开幼儿的游戏。教师要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去细致地观察幼儿游戏情况,还要学会捕捉幼儿游戏行为,去发现游戏规则是否的公平合理。根据游戏中的冲突,去研究并改进游戏规则,往往新的游戏规则就应运而生了。这些游戏规则在帮助我们解决游戏中的问题的同时,还很好地推进了游戏的发展。我们在进行游戏规则的预设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情况,争取使游戏面向每一个幼儿,每一个幼儿都不会受到游戏规则的限制,快乐的参与到游戏中去。
三、注重引导幼儿自主进行游戏规则的预设。
《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儿童有权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游戏的愿望,可以自由选择同伴。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游戏的旁观者和单纯的指挥者,而应是幼儿游戏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虽然我们在日常组织游戏活动时不可能每次都能让每一个幼儿自主选择同伴和游戏,但是我们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自主制定属于他们的游戏规则。幼儿是虽然年龄小,但也是独立的个体,对于规则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行为、意愿,若想让幼儿从主观上去执行规则,那么幼儿必须是对这个规则认可、理解的。例如我们在玩“快乐小司机”的游戏时,我先把幼儿分成小队,每个小队自主选出小司机,并制定出更换小司机的规则,他们很快就选出了自己小队的司机,而且制定出如果小司机违反交通规矩或跑的太快就更换司机,再由大家一起商讨出小司机应该遵守的交通规则,他们制定出红队停绿灯行停车靠右等规则,如有违反规则的就放法该辆车停到停车场5分钟更换司机后才能继续游戏。结果这次游戏开展的很顺利。
只有他们认可和理解的游戏规则他们才会自主的遵守并乐于参与进去。因此,规则在师生讨论和生生互动中产生,是大家共同协商、共同讨论、共同约定的结果,那么幼儿在过程中就能自愿接受、自愿遵守的、自愿执行,因此教师要鼓励幼儿发扬主人翁的精神大家一起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还应更多地体现在帮助幼儿理解规则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儿童权利公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