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2022-03-29 15:24:31)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文地理文化、文章
河南浚县古城西大街有一处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官宦府邸,当地人称之为世袭翰林府,其是由子贡(端木赐)第七十八代孙端木涣若所建。这是正门,门额悬匾:“世袭翰林府”,廊下抱柱楹联:举国贤修太史第,同天并老贤人家。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据《端木氏家谱》和《光绪•续浚县志》记载:端木氏世袭翰林,起始于清康熙年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返京路过浚县,端木子贡七十世嫡裔端木嫌作为名门之后有幸迎驾觐见。康熙景仰圣门贤人子贡,封端木谦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代相袭。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十二月初七日,康熙西巡回銮,端木谦到淇县迎驾,初八日,在宜沟子贡祠前请求赐匾。康熙帝到彰德(今安阳)行宫,赐书“贤哲遗庥”四字,又遗皇子至浚县祭祀子贡墓祠。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翰林府原位于浚县城内南大街黎公祠(即子贡祠)附近,清光绪年间,由于家丁兴旺,端木谦后人端木涣若大兴土木,在古城西大街建起显赫一时的端木翰林府,他的两个儿子端木广怒、端木广仁成家后,翰林府又扩建了东西两个大院,是古城内典型的清代民居风格历史建筑,原有房屋100余座,几经变革,目前仅剩两组院落。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东院为两进院落,中轴线上七门相照,东西两侧建筑对称分布。前厅,布置成府衙的模样。农山贻居,是翰林府接待各级官员,处理公务及调解家族事务场所。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此门为内宅门。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二进,左右为东西厢房。正面是世恩堂。世袭翰林府历经200多年风雨。如今,经过修葺,重现了当年的气派。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厢房摆设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世恩堂大厅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府内这座碉楼,是整个翰林府内的最高建筑。碉楼主要用于瞭望、防御。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圆门进去,就是一个修复的花园。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如此后花园,感觉像江南小园林。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后院,有马厩以及各式工具农具房。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后院的佣人房。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厨房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西侧厢房,是翰林府的书斋。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书斋先生房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书斋课堂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严师出高徒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花园的风雨亭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船厅中的演出台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花园中的水塘及走廊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我们从后花园进入西院后院。从后走到前。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来到正堂,介绍说这里是端木家族商议重大要事的场所,厅堂上挂着“商论古今”匾。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两侧山墙上分别挂着“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耻廉”的条幅。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正堂前院子,有东西厢房。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西院为两进院落。中轴线虽不在一直线上,但东西两侧建筑仍对称分布。临街为两层楼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木架结构,槅扇门窗。一进院正面为过厅,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后带廊。正面檐角下墀头砖雕题字:“祥和”、“福地”。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过过厅迎面为一进院客厅3间,正面带廊,莲花束腰柱础上立圆木廊柱。明间前后有门相通。门额悬匾:“忠恕”。正面檐角下墀头砖雕题字:“福寿”、“康宁”。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二进院为楼院,东西厢房、正房均为两层楼房。东西厢房面阔三间,东厢房墀头砖雕题字:“笃庆”、“锡光”,西厢房墀头砖雕题字:“天开”、“化宇”。正房面阔五间,高7.73米。一层明间辟门,门额悬匾“习儒堂”。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厢房的小客厅摆设。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习儒堂中的厅堂摆设。

[转载]豫约金秋19·浚县古城(翰林府)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