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林徽因的足迹之8---河南洛阳

追寻林徽因的足迹之8---河南洛阳
说起来梁思成林徽因与洛阳的渊源,其实还要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
1936年初夏(5月28日),一支小小的考察队开进了龙门石窟。这支只有5个人的考察队,却集中了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的青年才俊: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和他们的学生陈明达、赵正之。
他们对龙门勘察了4天,刘敦桢编号及记录建筑特征;林徽因记录佛像雕饰;梁思成、陈明达摄影,赵正之抄录铭刻年代。写生及局部实测,则由大家分别担任。
在龙门期间最感苦恼的莫过跳蚤的袭击。刘敦桢在日记中写下“寓室湫隘,蚤类猖獗,经夜不能交睫”。后来梁思成也回忆起这次的跳蚤大战。他说“我们回到旅店铺上自备的床单,但不一会儿就落上一层砂土,掸去不久又落一层,如是者三四次,最后才发现原来是成千上万的跳蚤”。
石窟工作完毕,他们又调查了附近的关羽墓。
1、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偃师关羽墓
关羽墓于1979年被河南洛阳偃师关庄村的几个村民发现。
作为三国中最富魅力的男人,关羽的大名如雷贯耳。曾经他单匹马守卫嫂夫人,过五关斩六将的场面,早已人尽皆知,堪称是古今义气的表率。
身为一名沙场猛将,他的战斗力不在吕布之下。手中的青龙堰月刀更是威名赫赫,令天下英雄闻风丧胆。但令人抱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虎将,却在晚年时期因为低估了敌人,而落得个败走麦城,生死异处的下场。
而他的头颅也在魏蜀吴的明争暗斗中沦为了砝码,被孙权送给了曹操,以至于关羽的身体被一分为二,头颅葬在了洛阳,身子却流在了当阳。
对此,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可谓大丈夫。而这里的故里,指的是刘备为了祭奠关羽,在成都为其修建了奢华的衣冠冢。
3、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洛阳工作站
在洛阳周公庙的北侧,有一个静静的院落,颇为神秘。三十多年前,这个小院的大门上挂着一块“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洛阳工作站”的招牌,落款是“郭沫若”。
很早就在洛阳考古界流传这样一段佳话:社科院考古所洛阳工作站那个花木扶疏的院落为建筑界泰斗梁思成所设计。
建国初期,郑振铎任社科院考古所所长,梁思永、夏鼐任副所长。当年在洛阳建站,由副所长夏鼐主持,国家对考古工作非常重视,百废俱兴催生考古人的勃勃雄心,夏鼐期望通过梁思永找到梁思成,让大师设计一个世界一流的考古工作站。据工作站负责人介绍,梁思成先生根据请求画了一个平面草图。工作站于1954年开工,次年建成。可惜的是,梁思永已于建成前病故。
这是一个具有三进院落的中国传统平房建筑,处于周公庙的东侧,原址是古代一座庙宇。建筑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种植丁香、月季、芍药和牡丹,花木扶疏,具有东方的简洁、静谧之美,不愧为大师之笔。
梁思成林徽因的孙子梁鉴在洛阳社科院考古所(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