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望狼山:中俄关系决定未来

(2014-06-09 19:09:08)
标签:

军事

分类: 时事评论
北望狼山:中俄关系决定未来
  
 1、中美俄三国在可期未来的国际竞争地位:

  中国:经多年发展,目前的中国仅次于美国,坐拥全球第二的竞争地位。在可期未来,如中国内部相对稳定,不出重大变故,其实力(战争能力)仍会快速增长,上升势头依旧无人可阻。

  美国:近些年来,美国的实力虽已有了明显的下滑,但必须承认,其还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可期未来,其实力(相对与绝对)虽还会进一步降低,可毕竟其体量极大,即使下降幅度很大,所余之实力,也是除中国外其他国家难以比肩的,所以其还会是世界上最具实力及影响力的势力之一。(一夜崩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基本只存在于理论上。)

  俄罗斯:经二十余年的修生养息,俄罗斯元气有所恢复,可近几年的发展,极为缓慢,近乎停滞,并且其实力明显大幅弱于中美。而更重要的是,其发展的天花板,近在咫尺。换句话说,在可期未来,俄的实力基本可看作徘徊不前。但即便如此,俄所具有的实力,及由此决定的国际地位,也不是除中美外的他国可比肩的。

  2、当前国际博弈中的主要势力与态势:

  最主要的两大博弈势力:“泛上合”由中俄两国为首;“大北约”以美国为首,主要由英、法、德、意、加、日等组成。

  其他势力:如“某教”,其实力虽相对很弱,但搞风搞雨的能力,也十分令人忌惮。

  “泛上合”与“大北约”之间可看作势均力敌,换言之,就是双方大体保持着战略动态平衡,表达式如下:

  目前的态势:“泛上合”≈“大北约”

  也可看作:中+俄+其他≈美+“英、法、德、意、加、日等”

  3、推演可期未来国际博弈中的可能态势:

  当美实力持续下降(理论上几近不可逆),而“英、法、德、意、加、日等”的合力进一步降低时(各有算盘,美又无力压服),那么“大北约”的实力势必会大幅下降。

  而“泛上合”这边,由于中国的实力依旧快速增加,而俄罗斯的实力基本保持不变,且双方互耗可容忍,不出大格,便会出现:

  “泛上合”>“大北约”

  当两方实力的对比超过“某临界值”时,原世界中的“旧规则、旧秩序”,势必将会被改写,更直白说,“崭新的世界利益格局”定将逐步呈现。

  但如果,未来中俄两国渐行渐远,甚至变成针锋相对,那么“未来”就会有太多的可能性,着实难以预料......

  综上可归纳为一句:中俄两国如何选择,对于未来的世界利益格局而言,无疑有决定性的作用。

  对中国而言,最务实的做法,或许只能是“报最大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中美两国“基础硬实力”简要比较
(节选自“无惧”系列)
  
  “基础硬实力”大致分为三大块:
  
  1、人力资源
  
  2、自然资源
  
  3、工业能力
  
  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国土面积(领土+内水)、水力资源、林业资源、耕地面积、各种矿产等。
  
  工业能力主要包括:工业体系、生产能力、工业水平。
  
  简单比较中美两国基础硬实力,如下:
  
  人口数量:中国约为13.4亿——美国约为3.1亿——中美比约为4.3:1
  
  人口素质:中国至少为1.95亿——美国约为1.5亿——中美比约为1.3:1(高中及以上学历)
  
  国土面积:中国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美国约为937万平方公里——中美比接近1:1
  
  水利资源:中国约为25255亿立方米——美国约为29702亿立方米——中美比约为0.85:1
  
  林业资源:中国约为2亿公顷——美国约为3亿公顷——中美比约为0.67:1
  
  耕地面积:中国约为143.3万平方公里——美国约为174.5万平方公里——0.82:1
  
  各种矿产:综合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非金属等来看,中美两国互有强弱,但大体相当。
  
  关于工业体系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而美国则有缺门,就总体而言,两国都算体系完整。
  
  有关生产能力
  
  本人设定的生产能力,是指将资源通过人运用技术的整合劳动,最终转化成实体财富的能力,既涵盖总量,又包括效率。因具体劳动过程千差万别,很难以此来说明问题,于是本人只得引入“发电量”这一概念,算是进行相对靠谱的佐证。(本质上,现代社会还是电气化社会,绝大多数的生产、生活都不可能脱离电力能源而存在。)
  
  2012年,中国发电量约为4.94万亿度。
  
  2012年,美国发电量约为4.05万亿度。
  
  由上可知,中国超过美国20%以上。
  
  这还不算什么。要知道发电量一般可划分为居民消费与工业生产两大块,而中国用于生产“实体财富”的电能,至少为美国的3倍以上......这是一个极为惊人的差距,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意味这什么!
  
  关于工业水平
  
  之前才提到过,工业门类有很多种,所以很难只拿简单的数据便可以做出评判,正因为如此,本人只能将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代表——军事工业水平,作为中美两国比较的标准。
  
  就本人所知,中国工业水平主要是卡在两块:一个是工程积累与实践,另一个为材料研究。而这两块,恰恰都是美国所最擅长的。具体到产品上,应该说,中美在“航发领域”的差距最大,目前中国可见产品的水平,大约与美国七十年代相仿,差距有3、40年。
  
  这是最大差距了吧!其他领域的差距,应该在其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模型推测,中国总体的工业水平不会低于美国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水平。
  
  大致比较了一下中美两国的基础硬实力,由上可以看出,除了“工业水平”这一项外,中国与美国差距较大外,其他各项基本要么是旗鼓相当,要么是中国优势巨大。由此可知,今时今日的中国与美国,从体格上来说,实际上是在伯仲之间的。
  
  百年来,可以从美军在历次大战中的表现,提炼出以下几点:
  
  1、美军在大规模战争中,从未与档次相当的对手单独较量过。其最好的战场表现,也只是在二战中的“三分天下”,而这种顶尖表现还是建立在本土未损、产能全开、敌方被严重牵制的基础上。(必须要说明的是:在谋划、组织、部署、指挥、协调、战术素养、战斗意志等一系列“人为因素”中,美军表现着实“一般”,它是整合了高人数筹的“武备与补给”的生产能力后,才有顶尖水平的战场表现。)
  
  2、美军从未主动挑战过与自己同一级数的对手,并爆发大规模战争。
  
  3、新中国建国后,美军在与新中国直接或半直接的大规模战争中,从未赢得过胜利。
  
  美军外战总结:
  
  首先,本人把美军这几十场军事行动,按照方式和规模大致分成三类:
  
  第一类:美国以势压人,通过煽风点火、扶植代理人等形式,外加点小钱、提供些火器、帮着训练一下军队,基本不用自己亲自动手,就把事儿办了,如:53年伊朗政变、65年印度尼西亚叛乱、智利“911”等,都属此类,简称“口才型”军事行动。
  
  第二类:虽然美国很会唬人,也有唬人的资本,但不是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吃这一套,还有不少有胆子和美国顶着干的主儿。因此,美国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还需要动动手,但行动规模较小、周期较短,而且开销很低,一般来说,适用范围是双方实力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如镇压波多黎哥起义、入侵格林纳达等,此类简称为“鞭子行”军事行动。
  
  第三类:当“口才型”和“鞭子型”都无法保证美国的利益时,“血斧型”(砍人必见血,失手残自己)的军事行动便出现了。一般来说,该种行动规模很大,动辄出兵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作战周期也很长,从一两年到十来年不等,花钱如流水,并且意义极为重大。不用说,像朝战、越战、两次伊战、美阿之战都归为此列。
  
  从美军军事行动类型分布来看,“口才型”和“鞭子型”占了95%以上,而“血斧型”所占的比例极小。
  
  本人当然最欣赏“口才型”行动,不费劲、不招摇,悄无声息地就把“事儿”给办了,这便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哪怕“事儿”最终没办成,代价也很低,消耗也很小,划算得很。“鞭子型”也算不错,属于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类型”,最起码输了也不会伤筋动骨。如果美军玩的是“血斧型”,这个......有时候,劲儿使小了,根本不可能办成“事儿”,一句话,其实美国也是情非得已呀!
  
  必须要强调的是:打仗,可不是为了打而打,目的是要把“事儿”办成了,严谨点说,是要达到既定的目标,保证或者猎取所需的“利益”。
  
  六十年来,美军在近百次“口才型”和“鞭子型”的行动中胜率极高,从中所得到的收益,更是冠绝全球,非常之厉害,这是无可否认的。说到美军参与或发动的“血斧型”战争,总共就五次,它还至少败了两次,而败的这两次中,还有一次是彻彻底底的惨败,说实在的,与它的身份实在太不相称了......
  
  综上而言,美国这几十年来,赚得“便宜”实在太多、太大,如果将其比成一个公司的话,它营收规模、利润率,都是其他公司难以望其项背的。可话又说回来,如果美国真碰上块必须要啃硬骨头,哪怕其付出的代价再高,结果也有如掷硬币,实在难以预测,更直白说,也是没谱的事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