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战略模糊正是中国的战略魅力所在
(2013-08-24 11:10:25)
标签:
军事 |
分类: 军事动态 |
中评社北京8月24日电(评论员 余永胜)这次中国防长常万全访美引起了美国朝野的高度关注。由于这是两国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军方最高层次的交流,美方对此也颇有成就感,称美中军事关系过去18个月保持了“良好势头”,并透露双方下周还将在亚丁湾举行一次反海盗军演,以表明“两国海军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合作”。从行程安排上看,常万全先后访问了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和北美防空司令部。后者也是第一次对中国军方开放。种种迹象表明,美方非常希望以此访为契机,把两国军事交流推向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美方的这种“成就感”是有深层背景的。多年来,中美对于双边军事交流的心态一直存在着微妙差异,简单地说,就是美方对这种交流的愿望要比中方强烈很多。虽然中方也愿意就两军关系展开交流与对话,但对美外交的重心则放在提升双边关系的战略定位上。比如,在今年的习奥庄园会上,中方明确提出希望“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而美方则提出,这种关系应该“从建立中美新型军事对话开始”。
这种心态差异,也可以从双方军事交流的实际状况中反映出来。近年来,中美军事交流一直都不顺畅,可以说始终处于断断续续之中,而且多数情况下,都是中方提出中断高层军事交流的。当然,中方这样做的原因,是美方做出了挑战中国忍耐底线的动作,比如对台军售、会见达赖等等。但不管怎么说,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方是把中断对美军事交流看作是对美方的惩罚。换句话说,在中方看来,中断这种交流对美方的损害更大。这个事实,美方大致上也是认同的,所以每次军事交流中断以后,美方都把恢复交流作为对华外交的重要内容。
中美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心态落差,与双方在战略理念上的差异有很大关系。众所周知,美国的军事实力独步天下,其军事预算比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仰仗着超强的军事实力,美国一直以所谓的“战略透明”来实施战略威慑:既然我有一把足以制服你的“剑”,那么“亮剑”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威慑你的利器。基于此,美国不仅在重大武器项目的研制上奉行公开战略,就是战略安排、战略指向,在相当程度上也都是公开的。比如,《四年防务报告》是美国国防部组织各军种和各大总部反复研究的成果,是军方用来分析战略目标和研究潜在威胁的国防政策指导性档。就是这样一份涉及到国家安全战略的档,也是向外公开发布的。
相比之下,中国的战略威慑走的却是另一个路径。众所周知,中国的军事实力要比美国弱得多。所以,与美国相反,中国实施战略威慑的一个策略就是保持战略模糊:让你知道我有多厉害固然可以起到威慑效果,但让你揣摩不透我有多厉害,同样可以起到威慑效果。这样的战略模糊,不仅体现在战略性武器的研制上,也体现在战略意图与战略指向上。
由于存在着这样的差异,美国一直抱怨中国的战略透明低,并希望通过增加与中国军事交流的方式,多瞭解中国的战略情况。可以说,在美国眼里,中国具有相当的“战略魅力”。这次美方对常万全防长访美有一种成就感,也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就在常万全防长访美前夕,美国军方官员不无得意地说,常万全到访是与中国的防务对话在经过了多年的开局不利之后所取得的进展。
当然,对于中方来说,军事交流也是对美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对这样的交流也是积极肯定态度的。否则,光靠美方的一厢情愿,是不可能促成频密、高规格的交流的。事实上,中方在此问题上的态度也是朝着积极开放的发向上发展的。比如,美方经常抱怨说,双方军事交流的开放程度“不对等”,最典型的说法是,“我们带着中国人看战略司令部,中国人却带着我们看故宫和长城。”有鉴于此,2011年美国时任防长罗伯特盖茨访华,中方就安排其参观了二炮司令部。正是由于双方的共同努力,这两年中美军事交流呈现出健康稳定发展的态势,没有出现太大的波折。
总体而言,中国对于模糊战略的运用是非常成功和有效的,由此也构成了中国的战略魅力所在。正是依靠这种“魅力”,中方在中美军事交流中掌握了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