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单元完整教学设计
(2014-10-15 14:22:54)
单元 |
教学内容(课题) |
总课时数 |
四 |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
6课时 |
教学 目标 |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会分段整理数据,能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结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经历从现实情境出发,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应用平均数解释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4.在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统计活动的实际价值,体验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结合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应用平均数解释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确定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
|
教材分析和 教学建议 |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常用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画图、表格、文字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数据,并能对简单数据进行一些简单分析和解释,积累了一些统计活动的经验。不过,这个学段学生接触的统计表和统计图都是非正式的。从本单元开始,将结合具体的统计活动,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本单元主要教学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段整理数据,以及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方法,进一步积累分析和比较简单数据的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同时,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打下基础。 本单元要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结合现实问题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
|
课时安排 |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四课时
第五课时
第六课时
第七课时 |
|
实践活动安排 |
运动与身体的变化。 |
第一课时
课题 |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
课时 |
本单元共7课时, 本课第1 课时 |
复 |
教学内容 |
第40-41页例1,“练一练”,练习七第1题。 |
|||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活动经历统计的过程,并在调查与统计活动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2.在调查和统计的实践活动中,尝试选择合适的调查与统计的方法,并能在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
|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完整地调查与统计的实践过程。 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
||||
课前准备:课件 |
||||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
||||
科普类 丙组:用画“O”的方法进行统计,丙组展示。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一练”。 叫学生根据课堂上调查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要求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汇报。 2.出示练习七第1题。 带领学生读题,解读题意。 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师:这一星期的用水量,哪天最多,哪天最少? 师:除星期六、星期日外,每天的用水平均大约是多少?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七第3题。 四、全课总结 |
||||
教学反思: |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课题 |
|
课时 |
本单元共 7课时, 本课第2 课时 |
复 |
教学内容 |
第42-43页例2,“练一练”,完成练习七第2题。 |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
|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难点: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
||||
课前准备:课件,小正方体。 |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习新课 1.每个星期一,大家都会穿校服,看上去整齐又漂亮。 想一想,在每次换校服之前都要做什么呢?(量身高) 随便请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问:是不是要为你们每个同学都设计一个尺寸,做出50种规格的校服呢? 出示全班的身高记录单,请大家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比较的合适? (分大号、中号、小号三种规格。身高120cm~129的穿小号,130~139的穿中号,140~149的穿大号。) 2.现在我们已经想到了要根据身高把服装分成3种型号,看了这张记录单,你清楚具体有几套大的?几套中的?几套小的?那下面该做什么? (按各段统计,可以用打“√”的方法或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 更喜欢哪种统计方法呢?为什么?(用“正”字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结果) 根据记录单上的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注意不要遗漏不要重复。 写完之后与电脑的演示校对一下,如果有错,检查一下问题在哪里。 3.能不能就这样把画“正”字的记录表交上去呢? 指出:还要根据它完成统计表。 学生继续完成。与电脑校对。 想一想,那么多的班级,都制作了类似的统计表,而且每年都需要这样的统计,检查我们的这份表格,还缺了什么呢? 出示完整的表格,包括表名和日期。 4.服装厂的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 5.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分段整理的方法进行统计 二、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1.其实我们身边用分段的方法来整理的现象是很多的。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比如成绩:90多分的为A,70多、80多的为B,60多的为C,60以下的为D……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出示) 看了这些数据,你觉得怎么分段比较的合适? (50多的为A,40多的为B,30多的为C,20多的为D。) 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交流校对 2.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美丽的家园,需要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流水。 演示: “你知道吗?” 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一些常识 3.现在你们想知道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空气质量现状吗?(出示p.72第2题) 找一找,哪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是“优”?画“正”字统计在表中。 那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空气质量到底如何呢?请大家找一找。(良) 把其他也是“良”的城市找出来,统计好 剩下的几个城市空气质量属于哪一段呢?继续填写。 根据“正”字整理情况,完成统计表。 看了这份统计你有什么想法么? 指名读一读表名,这个表名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时间:2004年4月30日 指出:空气质量随时会随着一些交通、工业等情况发生变化,所以这份统计表还特意要说清楚统计的时间。 4.再来看一份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上海在2004年4月整个月中的空气质量情况 演示该题,先找到刚才提到的“4月30日 58”指出:4月30日这天,它的空气污染指数是58,空气质量良,是不是每天都这样呢? (不是,有空气质量优的时候,也有轻度污染的时候。……) 根据这份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你能评价一下上海2004年4月份的空气情况吗? 你想到了什么?(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 三、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统计。课后请大家多搜集一些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的素材,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在刚才提到的空气特别好的城市中,我去过四个地方:北京、贵阳、桂林、海口,边说边出示自己在这几个地方游玩时拍的一些照片,让学生感受美。 |
||||
教学反思: |
上课时间:
课题 |
练习七 |
课时 |
本单元共 7课时, 本课第3-4 课时 |
复 |
教学 内容 |
完成练习七第3-7题。 |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
|
|||
教学重点、难点:xkb1.com 重点: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组立体图形组合而成的较复杂的物体时所能看到的不同形状。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从某些角度观察物体时可能会发生遮挡的情况。 |
||||
课前准备:小正方体、课件。 |
||||
教学过程: 一、第二题 1.出示题目,弄清题意。 2.学生完成分段统计。 3.怎么计算合计人数呢?算加法。 4.分析数据:哪一段的人数最多?前十名,你能估计她的成绩可能是多少吗?(只要估计) 二、第三题 1.分别画出横向统计图。 2.注意标注数据。 三、第四题 了解我国代表团在第24-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完成统计图。
第24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韩国汉城 5枚;
第2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西班牙巴塞罗那 16枚;
第2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美国亚特兰大 16枚
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澳大利亚悉尼 28枚;
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希腊雅典 32枚;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中国北京 51枚;
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英国伦敦 38枚。
四、第五六题 学生设计表格,在班内统计后,完成统计表。 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分工合作。 数据记录准确,分析有道理。 五、作业 完成思考题,补充习题。 |
||||
教学反思: |
第五课时 统计和平均数
上课时间:
课题 |
|
课时 |
本单元共 7课时, 本课第5课时 |
复 |
教学内容 |
第38-39页练习六第12-17题。 |
|||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会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正确选择相同的视图,或根据指定的视图正确摆出相应的组合体,体会物体与视图之间的联系; 2.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学生的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做事习惯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 |
|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物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通过从正面、上面以及从不同位置观察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进一步积累辨认视图的经验,能辨析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 难点:通过观察两个简单的物体组合,学会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 |
||||
课前准备:课件。 |
||||
教学过程: 完成练习六第12题。 1.完成练习六第13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连线,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14题。 先让学生照样子摆一摆、看一看。 再让学生按要求画出图形。 3.完成练习六第15题。 先让学生尝试回答问题,如有困难的可以摆出图形再看一看。 4.完成练习六第16题。 让学生小组合作,摆出各形状。再看有没有不同摆法。5.完成练习六第17题。 鼓励学生通过想象作出判断。 6.完成“动手做”。 四、全课总结 |
|
|||
教学反思: |
第六课时 练习八
上课时间:
课题 |
|
课时 |
本单元共 7课时, 本课第6课时 |
复 |
教学内容 |
第38-39页练习六第12-17题。 |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物体的左侧面和右侧面,通过从正面、上面以及从不同位置观察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进一步积累辨认视图的经验,能辨析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 难点:通过观察两个简单的物体组合,学会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 |
||||
课前准备:课件。 |
||||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怎么求出平均数? (先求和,在求平均) 二、练习 1.练习八第3题。 (1)平均身高160厘米,李强的身高可能是155厘米吗? (2)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说说理由。 2.练习八第4题。 指名板演。 平均每天卖出苹果核橘子各多少箱? 哪几天卖出的苹果箱数超过平均数?卖出的橘子呢?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多多少?少多少?一样多?) 3.练习八第5题。 判断,注意平均数的含义。 4.第6题。 估计平均数,只要在最多与最少之间即可。 5.第7、8、9题,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校对,订正。在求平均数的过程中要细心。 三、作业 完成第10题,补充习题中的练习。 |
|
|||
教学反思: |
活动课 运动与身体的变化
上课时间:
课题 |
|
课时 |
本单元共 7课时, 本课第7课时 |
复 |
教学内容 |
第38-39页练习六第12-17题。 |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
|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 难点: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
||||
课前准备:课件。 |
||||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错。 提问: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教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明确目标,点名读教学目标。 二、动手操作,活动讨论 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跑30秒,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 第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教师: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 提问: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次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研究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记录脉搏的变化情况。 选两名同学进行测试,其余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教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做个小测试,请两位同学上台,老师喊开始,你们在原地坐上下蹲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休息几分钟后,再跳绳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 提问: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这一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方式的不同都会引起脉搏的变化,变化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在体育课上我们每分钟脉搏的跳动次数达到多少最合适。 教学“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教师向学生介绍“脉搏的跳动” 练一练,巩固本章所学知识 三、全课总结 |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