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2014-11-03 14:36:46)
第五单元
单元 |
教学内容(课题) |
总课时数 |
五 |
解决问题的策略 |
4课时 |
教学 目标 |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有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了解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根据需要合理确定解题思路;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实施解题活动的过程,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培养初步的教学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乐于和他人合作等良好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 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按步骤实施解题。 难点: 灵活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
|
教材分析和 教学建议 |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单元,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单独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能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还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数学教学在这种鼓励个性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能真正得到培养。 “策略”的原意是计策和谋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具体表现为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与选择运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需要有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本单元以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作为策略教学的切入口。发现和利用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通过整理信息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既是可操作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学会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体会它的作用与意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是教材的编写思想。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后一部分是解决三步计算的问题。 让学生把信息填入表格,学习整理信息的方法,体会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本单元选择表格作为整理信息的工具,有两个原因: 一是学生对表格比较熟悉,他们从一年级学习数学起就经常接触表格,进行过许多填表活动。因此,选择填表整理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宜于学习。二是表格条理清楚,数学化程度比较高。填入表格里的都是经过筛选后的重要信息和有用数据,实际问题里的许多情节性内容都被过滤掉了。因此,填表整理能帮助学生把握住实际问题里的数学内容。 教材充分注意到学生初步学习利用表格整理信息,在编写上尽量循序渐进,逐渐提高。 第一,改变例题的教学观念。例题教给学生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不但解决了例题,还能解决与例题相似、甚至不同的问题。列表整理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解决的问题包括归一问题、稍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还涵盖了归总问题、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以及其他的实际问题。只有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整理条件与问题,学生体验了这个思想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才可能举一反三应用这种策略。 第二,教学新颖的问题,既要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第一次出现归总问题和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教材都为学生设计了可以填写的表格。一方面引导学生应用已经学到的思想方法,继续培养整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适当降低整理信息的操作难度,学生有现成的表格可填。教学要注意适度地“放”和适当地“扶”。如第67页第2题的表格一定要让学生填,考虑到填表可能发生的问题,可以先带领学生到情境图里寻找数学信息。有哪几种球,哪些球的单价已知,哪些球的单价未知;老师带的钱正好够买什么球,可以买几个。这样,学生填表的困难会少些,通过列表整理的思路会顺畅些。又如第69页第3题,填表以后让学生说说对栽120棵树的理解,明白它的一部分是四年级栽的,另一部分是五年级栽的。这样,学生就捕捉到这个题目的最主要的数量关系。 最后还要指出一点,列表整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解决每一个问题都从整理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入手。本单元教学列表整理以后,不能说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解答了。应以解答归一问题、归总问题、较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为主,一些稍难的实际问题以后会安排教学。 |
|
课时安排 |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
|
实践活动安排 |
动手做。 |
第一课时
课题 |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
课时 |
本单元共4课时, 本课第1 课时 |
复 |
||||||||
教学内容 |
第56-27页例1,第58页“练一练”,练习九第1-2题。 |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比较复杂的信息,并运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
|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进一步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难点: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
||||||||||||
课前准备:课件 |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策略 谁来说说策略是什么意思?(好的办法,技巧……) 今天我们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情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解决问题1 1.出示生活场景图,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看图后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些什么数学问题? 这些信息和问题,你能否用一个方法把它们又简便又清楚地整理一下? 大家试一试。交流。
(2)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
比较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使我们对信息能有一个更清楚地了解。 2.解决问题1: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分析数量关系,你打算从哪里想?怎么想?(小组内讨论) 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思路: 一是: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要先分别知道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二是:根据桃树有3行,每行有7棵,可以求出桃树的棵数;根据梨树有4行,每行有5棵,可以求出梨树有多少棵;然后求出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 3.小结。 题中的信息比较多时,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作答。 (二)解决问题2 1.提问:要求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根据自己列表整理的情况进行解答。 交流。 2.比较: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校对以后,让学生观察,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练一练。 第1题。学生先列表整理题中的条件,在解答。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比较总结 列示解答。列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解决问题 1.练习九第1题。独立列示解答。 2.练习九第2题。先解答,再检验。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有什么好处呢? |
||||||||||||
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
||||||||||||
|
上课时间:
课题 |
|
课时 |
本单元共 4课时, 本课第2 课时 |
复 |
教学内容 |
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九第3-5题。 |
|||
教学目标: 2.掌握类似于求两积和(差)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
|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策略的价值,主动运用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
||||
课前准备:课件。 |
||||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昨天的课上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谁来说说解决问题具体的策略是什么? 用列表法可以使信息看得更清楚就更方便我们的解答了。 二、学习例题: 1.出示课本第58页情境图。 (1)问:题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你是怎样理解表中信息的?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求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放水多少小时,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自主探索,再交流讨论,总结出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 在师生共同交流中得出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是从已知条件想起,想想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能求出什么;另一种是从问题想起,想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求什么。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示计算。指名板书,共同订正。 2.想一想,如果求经过12小时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应该怎样解答?和刚才一样,自己尝试着解决“试一试”。 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读题后要求学生自己画出表格来整理,再解答。 教师巡视,做一些具体的指导。 再全班交流表格的设计和解答的方法。 2.“练一练”第2题。 根据每一行的信息,分别能求出什么问题?写在相应的行。 再回答书上的问题。 3.练习九第3题。 指名板演,全班核对。 4.练习九第4题。 独立列式解答,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5.练习九第5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还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说说你觉得列表整理有什么好处? |
||||
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
课题 |
练习九(二) |
课时 |
本单元共 4课时, 本课第4课时 |
复 |
教学 内容 |
练习九第12-18题。 |
|||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灵活掌握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教学重点、难点:xkb1.com 重点:进一步灵活掌握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难点:进一步灵活掌握用列表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
||||
课前准备:小正方体、课件。 |
||||
一、混合运算练习 完成练习九第12题。 二、解决问题练习 1. 练习九第13题。 学生读题。 学生独立完成。 反馈,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 2. 练习九第14题。 学生看图,说说图中每种商品的名称。 通过列表把个人买商品的数量和单价对应起来。 学生逐一解答题中的两个问题。 提出问题并解答。 3. 练习九第15题。 先出示题中的场景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根据题中的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对题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整理。 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如两商之和(差),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说说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抓住怎样的数量关系进行思考。 4. 练习九第1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说说“原来买6架的钱可以多买3架”这一条件的意思。 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和列式解答的方法。 5. 练习九第17题。 学生独立完成解题。 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和列式计算的结果。 6.练习九第18题。 读题,理解题意。 说说为什么可以按这一周每天卖出报纸的平均数,来推算一个月可以卖出报纸的数量。 列式解答。 反馈。 7.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可以借助列表、画图、实验等策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交流展示学生各自的解题过程和方法,在解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三、课堂总结 |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