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自然界中,植物颜色的变化很大程度来源于自身合成的天然色素。玉米也是如此,鲜食玉米不同色彩主要是由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引起的。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是两大类天然色素,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的茎、叶、花、果实中,其中花青素主要呈红色、紫色、黑色、蓝色等,而类胡萝卜素主要呈黄色、橙色等。那么,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又是如何调控玉米颜色的呢?
图
鲜食玉米不同颜色的奥秘就存在于玉米籽粒当中,要解开这个奥秘,首先得先了解两方面内容。第一,玉米籽粒结构与色素合成。玉米籽粒主要结构由外到内包括果皮、糊粉层、淀粉层和胚,其中果皮、糊粉层和淀粉层参与色素合成与表现。果皮和糊粉层是花青素所在组织,而淀粉层是类胡萝卜素所在组织,每种色素均由不同的基因调控。
其中果皮色素表现为无色、白色、红色、棕色,一般以无色居多;糊粉层色素较为复杂多变,表现为红色、棕色、紫色、黑色等不同深颜色。而淀粉层色素的调控表现为白色和黄色。果皮一般为无色,而胚不参与显色,因此,显色玉米不同颜色主要来自糊粉层和淀粉层色素。
第二是玉米籽粒属性。玉米果穗由籽粒繁育而来,同时又孕育了几百个后代籽粒。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后代籽粒均独立接受来自上一代的遗传信息,具有表现不同性状的能力,因此玉米籽粒具有独立性。正是由于玉米籽粒各自独立的属性,从而使果穗中每个籽粒调控色素的基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导致色泽多样化。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玉米颜色的不同表现形式。单色品种是因为果穗中所有籽粒调控色素的基因相同。对于红色、紫色等深色品种,是由于所有籽粒均表现了糊粉层中的花青素。当糊粉层表现为无色,而淀粉层中的类胡萝卜素表现了出来,则有了黄色、白色品种。
而彩色品种是因为果穗中不同籽粒调控色素的基因不同。其中红色、紫色等深色籽粒受一部分基因控制表现了糊粉层中的花青素,而黄、白籽粒则受另一部分基因控制表现了淀粉层中的类胡萝卜素。这就是玉米不同颜色的奥秘所在。
民以食为天,而食色味兼备是现代饮食的追求形式。彩色鲜食玉米色泽花样繁多,极具视觉吸引力,可供观赏,为生活增添不少乐趣。同时,彩色鲜食玉米又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又保健,是日常餐桌上的优质食材,利用其做出的多种菜肴,美味又健康。基于此,多彩鲜食玉米具有身心同享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