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爱的原则
(2023-03-22 09:19:16)
标签:
教学管理教育 |
分类: 教育技术杂文 |
当家庭中,由于孩子的表现不能够让父母满意的时候,特别是在连续的犯错、任性、往往会导致父母的强烈的不满情绪,出现毫无边界的抱怨,激化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一位父亲说,我为了自己的孩子,整天累死累活的,命都可以不要,这是父亲说的,但是他只是从父亲爱孩子与付出的角度上说的,但是有一点,这只是父亲的感受,孩子不一定能够感受得到,他没有如此深刻的体会,自然不会认同父亲的付出,这就是有的孩子被父母称作白眼狼的原因。母亲说了,我真后悔生了你这个东西,(就是没说,早知道这样,生下来我就掐死你),孩子说的话更让人心凉透了,“谁喜欢让生来,你别生呀?”孩子的母亲无语。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矛盾会进一步激化去年11月份,济南一所小学校长邀请我参加一下他们学校组织的家长会。让我给他们学生的家长做个简单的讲座,以争取家长与学校的更好的协作。我不太愿意去,因为我本身就在济南,那所学校离我的住所不太远,部分学生家长有可能就认识,但是经不住校长的一再邀请,我还是去了。
去了以后,我发现学校里一共邀请了100多名学生家长,看样子是每个班邀请了5名学生家长,要成立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因为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学校里有很多事情可以便利与家长的沟通和协作。整个活动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我给学生家长做一个简单的讲座,其内容就是如何实现学校与家庭的有效合作。讲座快结束的时候,有一名学生家长,孩子的妈妈,站起来说向我反映一下孩子的情况,并且让我给她指点一下,如何才能够更好的教育改变自己的孩子。我当然要首先听取一下家长对于孩子情况的反映。我就在会场里静静地听这名母亲的诉说。我整整让这名母亲说了8分钟,我极力从这名母亲的零碎的松散的语言中搜索、概括、总结语言中反馈出来的问题,并记录下来,考虑如何能够给这名母亲有益的回答。等这名母亲表述完以后,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信息,并因势利导的去通过询问的方式来引导母亲的思路:
1.
我问这名母亲“你爱自己的孩子吗?”
这名母亲说“我爱呀,这是自己的孩子能不爱吗?她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呀”
“我知道,是自己生的,不是捡的,在产房里也没有报错”我半开玩笑的回答,
“但是我从你给我反馈出来的信息中得知,你一再抱怨你的孩子:学习不上进、做作业磨蹭、不好好写字;贪玩,回家吃饭都叫不到家里来;在家里不讲卫生;不听爸爸妈妈的话;晚上睡觉太晚,玩手机,还经常顶撞爸爸、妈妈;还被老师反馈经常在学校里与同学闹矛盾、上课睡觉等等”
“在你的语言当中,我没有看出你对孩子有多爱,他在你的嘴里没有一点特长,全是问题,几乎一无是处,那么好了,你爱他什么?”
那名母亲诧异而又期待的看着我,我说:“我提以下建议供您参考:要改变自己的孩子先改变自己,如何改变自己呢?从今天开始要从你的语言当中找孩子的优点,少谈他的缺点。对于孩子需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认可这种尊重和认可来自于对于孩子优点和特长的发现、保护和培养,而不是紧盯着他的缺点和不足,不要把这些不好的地方一直挂在嘴上,说他行、他就行、不行也行;说他不行、他就不行、行也不行;对于孩子的缺点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上,要慢慢的有计划地与老师与家里人协作寻求改变而不是抱怨,一张抱怨的嘴对于孩子的成长得不偿失,你有没有发现,孩子越夸奖,孩子会越积极,成长的越快,慢慢的缺点就越来越不那么突出了。”
2.
我们孩子本身由于自尊心和虚荣心的原因,就喜欢在同学中进行攀比,这种攀比往往造成弱势群体的自卑情绪。同样家长也会这样。从这名母亲的语言中,我看得出,她一直拿着自己的孩子给领居的孩子作比较,并且,倾向于拿自己孩子的短项比人家孩子的长项,你比得着吗?我们缺的告诉他,人是有差异的,个体的成长与发育的阶段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比人家孩子的长处,我告诉你,没法活了,应该自杀。比什么比,过好自己的日子,打理好自己的家庭,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才是最重要的。毫无意义的比较也是家庭矛盾的重要根源。如果您还有盲目攀比的语言倾向和心理倾向,请立即改变,闭上嘴。想说话不要紧,先从孩子的优点和特长开始,要反复的、认真地、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去表达对孩子的优点和特长的赞美,要懂人情、会说话,不做比较。
3.要赢在和谐家庭氛围,切忌窝里斗
严格意义上讲,家庭和工作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明智的人会有明确的界限,有人在家里从来不谈工作上的事情。但是良好的积极上进的心态和情绪要及时的在家庭内部传播出来,能够有利于形成母慈子孝、积极、乐观、平和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请各位按照我所说的对号入座一下自己,如果是正面的说明您是一位合格的明智的父母,如果是负面的您需要调整)
,有的母亲直接责问孩子:我为了你,为了这个家庭,我付出了这么多,你对得起我吗?,孩子说了,“实在不行,我还给你,不欠你这个人情”,在座的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孩子真的还给你,你敢要吗?《哪吒闹海》中,面对父母愤怒地指责,小哪吒选择了,还给自己的父母,自杀了。当然那是神话,现实当中,你像讨债似的指责,会严重伤害到孩子脆弱的自尊,他真的还给你,你敢要吗?。前几年,媒体上传播的一个视频,在教学楼的楼道里,母亲与孩子争吵着打了孩子一巴掌,母亲刚把头扭过去,孩子就从楼道的窗口跳了下去。后来据网络上的信息得知,孩子父母离异,孩子有母亲抚养,为了维持家庭和孩子的学业,打三份工,辛苦和付出自然可想而知。孩子在学校里出了问题,被老师请到学校,彻底激怒了母亲,愤怒和委屈的情绪无法控制,打了自己的孩子,可能是由于自身的悔恨,对不起妈妈,孩子头脑一热,选择了跳窗自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他是独立的个人,有尊严,从骨子里要求民主、自由和平等。我们爱孩子,但是不能够因为爱,伤害自己的孩子。爱要有边界,没有边界就会转化成伤害。爱是一种付出,但是这种付出得不到预期的回报就会就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一上来,我们的智商就会迅速下降,就会失去理智,头脑一热,语言和行为就会无法控制。嘴里无限制的喷洒着毒液,动作就会出现严重的暴力行为,致使事情一发不可收拾。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为什么有的家庭父母和孩子形同陌路,像仇人一样,整个家庭鸡飞狗跳一团糟,做错事的孩子得不到温暖;全心付出的爸爸妈妈得不到预期的回报,心理失衡,嘴里满是抱怨和不满,家庭,没有和谐幸福的氛围,而是充满了怒气、怨恨和冷淡,自然会矛盾一触即发、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爱应该有边界,过界的爱往往就是伤害。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特别是产生与父母期望不一致的负面事件的时候,首先应该处理的是不良的情绪:愤怒、怨恨、消极等,在负面的情绪消失之前,不要去处理孩子的事情,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不仅仅起不到应有的正面作用,往往会得不偿失。冷淡一下,拖后一下,平心静气的去处理一般情况下会更好,至少不会出现严重的失误和难以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