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又怎样被传播的呢?
2022-11-21 14:34:02
标签: sunvirtuecafe 咖啡 咖啡豆 咖啡文化 美食
我们都知道咖啡豆简单来说就是咖啡果实的种子经过烘焙而成的。但是咖啡树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能够结出咖啡果实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啦!本篇文章我们一起来了解咖啡的常识——咖啡植物。
咖啡树隶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茜草目茜草科中的咖啡属。而咖啡属的树种有七十多种,其中主要用于商业用途的只有阿拉比卡和卡内费拉两种。
卡内费拉需要给大家解释一下,其实它是我们所熟知的罗布斯塔种,因为罗布斯塔种其实是卡内费拉种中的一个分支,因此罗布斯塔种便渐渐成为卡内费拉种的代名词。
阿拉比卡种约占目前咖啡产值的65%,有铁皮卡、波旁等众多品种。虽然该品种的味道广受好评,但是却也有易染病害的弱点。摩卡、乞力马扎罗、蓝山等都是消费者非常喜爱的阿拉比卡种咖啡中的名牌品种。
卡内费拉种约占目前咖啡产值的35%,有罗布斯塔种、科尼伦种等。它的特点是有独特的大麦茶香和比较重的苦味,同时又有较强的抗病性。1900年阿拉比卡种遭受了严重病害,卡内费拉种以此为契机,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除了以上两大品种外,还有利比里卡种等产地在亚洲和西非的品种,这些仅占目前咖啡产值中的1%-2%。估计这个时候会有人问了,那么剩下的六十多种咖啡树就完全没有商业用途了吗?对于这一点,暂时还没有研究明确表明,但是我们要相信生物技术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其他品种的咖啡树也能够为商业做出贡献。
讲完咖啡植物,我们再来看一看咖啡植物被传播的相关历史吧!其中不同种子的咖啡树,其鼻祖、传播路径也各不相同。
阿拉比卡种的咖啡豆最早生长在埃塞尔比亚。公元6~9世纪,作为饮品的咖啡豆的原材料被带到了也门(旧称阿拉伯),但阿拉伯人为了避免被其他国家种植,所有的咖啡豆只有经过去壳手续后才会出口。直到1699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才将咖啡种子带到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并栽培成功。
用这些咖啡种子精心培育出的几株咖啡树苗,在1706年又被人们从爪哇岛运送到阿姆斯特丹的植物园进行栽培。之后,在1713年,这些种子的幼苗被送给了法国的路易十四。这便是中南美咖啡的起源。
1720年左右,一位叫克利的法国军官将咖啡树苗从巴黎的植物园带到了他上任的马提尼克岛,并将这些历经航海艰辛的咖啡树苗栽培成功。从此,咖啡树便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各国乃至中南美洲各国广泛传播开来,以这条路径传播开的咖啡豆品种便是铁皮卡种咖啡豆了。
据说,阿拉比卡种的咖啡传播途径还有一个,那就是在1717年被法国人从爪哇岛带到了波旁岛(现在的留尼汪岛)的阿拉比卡种在当地发生了基因突变。而这些突变的种子又被移植到了旧时英殖民地的非洲(现在的肯尼亚、坦桑尼亚),之后又被带到了中南美洲。通过这个路径被广泛传播的品种,就是古老的波旁种咖啡豆了。
卡内费拉种的历史较短,他是在19世纪,于维多利亚湖(横跨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的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的西边被发现的。1860年到1880年间,阿拉比卡种遭到严重的病害,而卡内费拉种的抗病能力较强,因此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好评。
在这之后,它得到了快速的引进、推广和种植。1898年,它从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传播到新加坡、特立尼达。从那时开始,卡内费拉种就遍布了各个热带地区,1900年,又由比利时引入爪哇岛。
-END-
咖啡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又怎样被传播的呢?
我们都知道咖啡豆简单来说就是咖啡果实的种子经过烘焙而成的。但是咖啡树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能够结出咖啡果实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啦!本篇文章我们一起来了解咖啡的常识——咖啡植物。
咖啡树隶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茜草目茜草科中的咖啡属。而咖啡属的树种有七十多种,其中主要用于商业用途的只有阿拉比卡和卡内费拉两种。
卡内费拉需要给大家解释一下,其实它是我们所熟知的罗布斯塔种,因为罗布斯塔种其实是卡内费拉种中的一个分支,因此罗布斯塔种便渐渐成为卡内费拉种的代名词。
阿拉比卡种约占目前咖啡产值的65%,有铁皮卡、波旁等众多品种。虽然该品种的味道广受好评,但是却也有易染病害的弱点。摩卡、乞力马扎罗、蓝山等都是消费者非常喜爱的阿拉比卡种咖啡中的名牌品种。
卡内费拉种约占目前咖啡产值的35%,有罗布斯塔种、科尼伦种等。它的特点是有独特的大麦茶香和比较重的苦味,同时又有较强的抗病性。1900年阿拉比卡种遭受了严重病害,卡内费拉种以此为契机,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除了以上两大品种外,还有利比里卡种等产地在亚洲和西非的品种,这些仅占目前咖啡产值中的1%-2%。估计这个时候会有人问了,那么剩下的六十多种咖啡树就完全没有商业用途了吗?对于这一点,暂时还没有研究明确表明,但是我们要相信生物技术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其他品种的咖啡树也能够为商业做出贡献。
讲完咖啡植物,我们再来看一看咖啡植物被传播的相关历史吧!其中不同种子的咖啡树,其鼻祖、传播路径也各不相同。
阿拉比卡种的咖啡豆最早生长在埃塞尔比亚。公元6~9世纪,作为饮品的咖啡豆的原材料被带到了也门(旧称阿拉伯),但阿拉伯人为了避免被其他国家种植,所有的咖啡豆只有经过去壳手续后才会出口。直到1699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才将咖啡种子带到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并栽培成功。
用这些咖啡种子精心培育出的几株咖啡树苗,在1706年又被人们从爪哇岛运送到阿姆斯特丹的植物园进行栽培。之后,在1713年,这些种子的幼苗被送给了法国的路易十四。这便是中南美咖啡的起源。
1720年左右,一位叫克利的法国军官将咖啡树苗从巴黎的植物园带到了他上任的马提尼克岛,并将这些历经航海艰辛的咖啡树苗栽培成功。从此,咖啡树便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各国乃至中南美洲各国广泛传播开来,以这条路径传播开的咖啡豆品种便是铁皮卡种咖啡豆了。
据说,阿拉比卡种的咖啡传播途径还有一个,那就是在1717年被法国人从爪哇岛带到了波旁岛(现在的留尼汪岛)的阿拉比卡种在当地发生了基因突变。而这些突变的种子又被移植到了旧时英殖民地的非洲(现在的肯尼亚、坦桑尼亚),之后又被带到了中南美洲。通过这个路径被广泛传播的品种,就是古老的波旁种咖啡豆了。
卡内费拉种的历史较短,他是在19世纪,于维多利亚湖(横跨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的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的西边被发现的。1860年到1880年间,阿拉比卡种遭到严重的病害,而卡内费拉种的抗病能力较强,因此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好评。
在这之后,它得到了快速的引进、推广和种植。1898年,它从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传播到新加坡、特立尼达。从那时开始,卡内费拉种就遍布了各个热带地区,1900年,又由比利时引入爪哇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