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出土的金缕玉衣来自河南省商丘市永城芒砀山僖山一号汉墓,距今两千多年了,为西汉诸侯王级别,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玉衣出土时,玉片已经散乱,根据玉衣的形状,可确定玉衣主人为男性。经修复后,玉衣长度为1.76米,由2008块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
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和鞋五大部分。头部由脸盖和头罩构成,脸上勾勒鼻子的轮廓。上衣由前片、后片、左右袖筒组成。裤筒、手、鞋各分左右两件。手部作握拳状,鞋为方头高腰形。全套玉衣共用2008片玉片组成,玉片之间用金丝加以连缀。汉代在死者的七窍中也往往塞有玉器,与玉衣构成一套人体外完整的外衣。在西汉时,做这一套这样的“金缕玉衣”,一个工匠需要花费10年的时间。此件金缕玉衣即附有供手握的玉猪、口含的玉蝉、玉耳塞、玉鼻塞等。
古人将玉赋予种种美德的同时,认为玉有灵性,用玉殓尸,能使尸体不腐,“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葬玉制度,始于西周晚期,历经春秋战国至汉代盛行。玉衣是丧葬用玉中的最高档次,依死者爵位的高低又分金、银、铜缕三种玉衣,在初行玉衣的西汉时期,皇帝、皇后、王侯皆可使用金缕玉衣,因此,可以推断此墓应为西汉梁国国王级别的陵墓。
僖山金缕玉衣的出土是继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1988年参加了北京故宫举行的全国出土文物精华展,1991年作为中新建交的先行使者赴新加坡参加展出,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