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贯穿中国古代宫廷斗争的土制伟哥

(2017-01-23 13:30:48)
标签:

杂谈

​从宋代到明清,有不少看了医书就觉得自己可以做医生的士人。这些人并非专业医生;但是自认为通晓医术,常常自医医人。有时颇有应验,被时人称作神医;当然也常有不小心把人医死了的。这拨人,可以称为“士医”。

这类“士医”和宋明之间著名的“儒医”不同。

研究表明,自称“儒医”的是宋代以来不愿被视作为方技一流的医生,他们喜欢用士大夫的词汇和礼仪,仿照儒家道统来宣传自己的“医统”,以和其他没文化的医生区别开来。这些“儒医”依然是职业医生。

“士医”则不同,这群人根本不是职业医生。但是由于当时印刷术的普及和医学知识的广泛传播,他们自认为对医学有了相当的了解和体察。当他们开始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来给皇帝提供医疗建议时,政治便和医学交织在一起,演出种种令人啼笑皆非,却惹人深思的故事。

宋明之际,士大夫流行自己配药补身子。最流行的养生壮阳药,要算“秋石”了。这是我国本土研制出的强效“伟哥”。与现代伟哥不同,我国土制伟哥乃是纯天然有机原料制成。据汉代的《周易参同契》记载,制作方法很简便:把采集到的人尿用大火熬成盐状结晶体,就好了。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秋石混合了纯净的性激素、尿酸钙和磷酸钙,专治阳痿,乃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重大发明之一。自唐代以来,广受士大夫欢迎。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46/107/2182/141911981.jpg

不过,吃这款土制“伟哥”弄出人命的,也有不少。唐代的白居易,曾在诗歌中友情提醒大家:“朝吞太阳精,夕吸秋石髓。徼福反成灾,药误者多矣。”写《莺莺传》(在元代被改编成《西厢记》)的元稹,据说吃多了这款伟哥,导致未老先衰。白居易在诗中报导:“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这里的微之,就是风流的元稹。

秋石在宋明之间依然广受欢迎,成了居家旅游,探亲访友的必备佳品。小说《野叟曝言》报导:“当今富贵之家,多有服秋石红铅者,并以为贿通馈送之物。”制作之法,也愈发讲究,出现了“阳炼”与“阴炼”二法。阳炼,是传统的用大火熬尿。阴炼,是把人尿放置一段时日,取搅拌后的沉淀物或上层浮渍,阴干之后入药,据说也有“补心生精,养血之至”的效果。

博学的苏东坡发现,阴炼的秋石和鼻涕一起吞服,效果最好。他在《东坡志林》中建议:“冬至后斋居,常吸鼻液,漱炼令甘,乃咽下丹田。”阴炼出的秋石,要在“夏至后取细研,枣肉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吞下”。

宋元之间推广这款补药,还有王巩《随手杂录》,曾慥《类说》、《道枢》,孔平仲《孔氏杂说》,周煇《清波杂志》,黄休复《茅亭客话》,叶梦得著《水云录》,沈括的《良方》,以及李道纯《中和集》等一大堆名人笔记。

到了明代,秋石成了江南一带的特产。家住南京的无锡人黄仁卿,据顾起元《客座赘语》记载:他“年九十犹健饮啖,对客拜起如壮年,御女无虚夕,至九十六而终。”如此性福而长寿,当然是因为烹炼食用秋石。他给秋石取了个极雅致的名字,唤做“龙虎霞雪丹”。

这位黄老先生有一位姻亲,名叫顾可学,从亲家那里学得了炼秋石的神技。顾可学本是个低级官员,在浙江参议的位子上,因为贪污而被迫退休,声名狼藉;后来他向嘉靖皇帝进献家中秘炼的秋石;皇帝“饵之而验”,发现效果好极了。于是顾可学被召到北京,提拔为礼部尚书,专职为皇帝炼秋石。

专职熬尿,而官至尚书,在历史上也算不多见,所以这位顾大人立刻声名远播。江南一带的段子手,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吐槽的好机会;很快社会上就流传:“千场万场尿,换得一尚书。”吴方言中“尿”和“书”二字同音,所以笑话很押韵。段子流传很广,到了清代,还被编入笑话集《笑笑录》中。据吕毖《明朝小史》记载,顾尚书走在大路上,大家都争着叫他的雅号“尝尿官”。

这样捷径弄来的官,在明代总要受到士大夫舆论的羞辱。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82/107/2182/141912017.jpg

另一味明代流行的补药加春药,就是红铅了,此物乃是用少女经血制成。据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记载:制红铅,要找十三四岁的漂亮女孩子,称做“美鼎”。最好是“眉清目秀,齿白唇红,肌肤细腻,三停相等”。取其月经初潮,再用乌梅煎的水稀释搅拌。取沉淀物,铺在纸和绢布上,太阳下晒干,去掉腥味,便做成了。据说“专主助血,其功甚大”。做好的红铅,加入乳粉、辰砂、乳香、秋石等材料,可炼成红铅丸,更便于服用。(见谢肇淛的《五杂俎》)

红铅显然是明代人的发明;通过朝廷的表率,变得极为流行。明代的皇帝服用丹药求长生、练采战,有着悠久的传统。从明成祖迁都北京开始,元代遗留在故宫中的密宗修炼法门就在明廷中流行。从宪宗到武宗,都喜好任用西番僧,修炼喜金刚。汉人文士把密宗的男女双修和道家的房中术混为一谈,在他们眼里,这些宗教行为都是不折不扣的淫乱。

明代宫廷的密宗传统,直到嘉靖朝才改变。武宗驾崩后,因为没有子嗣,他的堂弟从湖北来北京做皇帝,是为明世宗嘉靖。嘉靖不曾在北京宫廷长大,对于密宗传统很不感冒。他见到后宫里呈现双修体态的喜金刚佛像很吃惊,下令打碎销毁。取而代之是,汉地本土的道家房中术。这是明代皇家修身传统的重大转折。

嘉靖偏爱我国汉地本土的补药,尤其喜好上面说过的秋石,也喜欢红铅。据说,吃了红铅和秋石的嘉靖皇帝,果然优生优育。他的儿子,后来的隆庆皇帝,身体很棒,长大后和他老子一样继续服用红铅。不过,这款土制伟哥不能吃多。据说,隆庆服药过量,以至于整天持续勃起,像撑了帐篷,不能上朝,成了士大夫喜闻乐见的段子。(“阳物昼不仆,遂不能视朝”,见《野获编》)

隆庆的孙子,泰昌皇帝,更因为吃了士大夫推荐的红铅而送命;这就是有名的“红丸案”。泰昌做太子时不得宠,总害怕被废。一旦熬出头,立刻纵情声色,夜夜笙歌。即位一月不到,便病得一塌糊涂。御药房提督太监崔文升,用了含有大黄、芒硝的猛药,让泰昌腹泻不止。弥留之际,泰昌将大臣们召到病榻前,交代后事。这时,泰昌想起曾听说一位鸿胪寺丞李可灼有救命的“仙丹”,便向首辅(相当于宰相)方从哲问起这事。

这位李可灼,据说一副仙风道骨模样。被宣入宫后,李可灼立刻进献“红铅丸”。泰昌吃了,身体发热,食欲增加,感觉不错。李可灼为了增加药效,又给皇帝吃了一颗。几个时辰以后泰昌便一命呜呼。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251/107/2182/141912086.jpg

这起医疗事故,掀起了腥风血雨。东林派官员,曾在之前的“国本”之争中全力支持太子,所以很得即位后的泰昌的青睐。但如今皇帝暴毙,多年投资化为乌有,当然不肯善罢甘休。东林派要求严惩崔文升、李可灼,顺便要求首辅方从哲(东林的政敌)下台。而东林派的政敌们,也因此事联合起来。这导致了后来魏忠贤的专权,反过来残酷镇压东林派。明朝的党争,乃至后来的亡国,显然和这起医疗事故,息息相关。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