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国的文化中,事物的分类是其特色。我们熟悉的五行、四季、三辰,都是分类的理念。这种观念,五行是最有代表的一套分类法,早在新石器时代,浙江的良渚文化,有一些人造的土山,作为礼仪的中心。其中有一处土山,山顶上就有一个筛过的细土形成的平台,平台上,有青、红、黑、白、黄五个颜色的泥土,各占一方,黄色占在中央,这个也许就是中国五行观念的开始,四方再加上一个中心。
春秋的晚期,以及战国,有一个所谓五行学派出现,将世间的事物和变化,用金、木、水、火、土的特色和彼此关系,来解释宇宙间的许多现象。这一个学派,究竟和良渚文化代表的古老传统,有如何的关系?我们很难确定。至少,这一个学派,和另一个所谓阴阳学派,都尝试以形上论建构的观念,以驾驭我们所知道的一切现象。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2/ninja148179551268853.jpg
此处,我们先讨论关于五行的观念。尚书《周书》的《洪范》篇,假借商代贤人箕子提出《洪范》九畴的理论,说明商代建立的文明系统,如何将世界的运转和个人的行为,纳入一定的规律,这九个项目之中,大都是以“五”为基础,来解释什么叫做“五行”——
第一就是五种事物,第二项是五种人类的行为和能力,第三项是八种管理的工作,第四项是五种祭祀的方法,第五则是说明五种好的治理的型态,第六是三种不同的性格,第七是十项占卜的方式和解释的规律,第八是五种纪时,第九是五种福泽。
这九类将政治、社会和天人之间的关系,都列入今天成为范畴,“范畴”这两个字,就是洪范九畴简略而成的名词,用英文来解释就是categories。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春秋正是一枢轴时代,人类开始以抽象的思考,和超越的观念,来解释四周围各种现象。在其他的文化系统中,他们的枢纽时代,也有类似以抽象与超越的思考来解释宇宙。例如,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有专论来讨论事物的分类。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也常看见各种的分类,说明宇宙的变化和人间的系统。
在中国,长期以来,上述范畴提出的一些名词和观念,始终传而不断,到今天,中国传统的医药,所谓“中医”,和中国式的烹饪,还经常以五行观念,作为运作的依据。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2/ninja148179458924828.jpg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将宇宙万物分成可见的天然因素,其中“金”一项的出现,正是说明,中国当时已经进入铜器时代,才有“金”的观念。相对于中国,印度只有风、土、水、火四个观念,没有“金”。
在洪范之中,已经列出五行的特色。九畴中的第一畴,就列举水、火、木、金、土,水的特色是润湿,水或是往下流动或是往下渗透;火的特色是,火焰上冲;木的特性是有曲有直,但曲的可伸成直,直的可弯成曲;金是不断地在固体、液体、气体之间变化;土是最重要的,乃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洪范之中,也将这五种味道,分别配属在五行之中,水是咸的,这一观念大概是海水的咸性得来;火是苦的,碳的味道是苦涩的感觉;木是酸的,究竟怎么得到木是酸的观念,我们不知道,我们可以推论,水果没有很熟之前,都是带酸的;金是辛辣、冲鼻的,我想在铸炼青铜合金时,发出刺鼻的味道;土长出来的庄稼,却是我们生活最重要的资源,无论大米或是小米,咀嚼之时,都有甘和的味道。
五行不仅是一个生一个,所谓“五行相生”,也有彼此相克,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这一系列的相克,我们不必解释,就可以理解。相生相克,互相配合,才能得到五行各种元素的协调。(与生克现象类似的易经八卦变化,将在别处讨论。)可是在相生相克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彼此强弱的差异;理想的情况是,强弱相当,恰到好处。例如,金能生水,但是强金要得到水,才能有锋口;木碰到金,是金属的工具,可以砍伐木材,砍得太多,又损害了木材;水多土少,不免泛滥;水土相合,才能种植。这种种的解释,大都是从日常生活之中,体验而得。
在传统生活中,农业耕植、收获庄稼;居住的房屋,木结构、瓦顶、土墙;土堤防水、深井取水;日常烹饪,土灶、木炭、铁锅、水火相济,烹茶煮饭:这一串的日常生活条件,就是五行的互相配合。
在传统时代,五行的观念,的确是和人生密切相关。甚至于在前几年,我和曼丽在西湖休闲,北山路湖边,一个小茶座,主人准备桌椅,又有个小炭炉,支锅煮水,锅中挂了铜罐暖酒,另有一个竹勺,随时取锅中滚水,倾注小茶壶中泡茶。近处树枝上,悬挂几个风铃,叮当作声。这么一个简单的日子,一点小小的享受,包括了金、木、水、火、土,俨然五行具备。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2/ninja148179508590393.jpg
到了汉代,显然五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以中国的文字而说,“六书”之中,形声字最多。所谓形声是以他的分类部首为归属,而以发音和归属的部首合而成“字”。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那是中国第一部字典。他的编排,“物以类聚、方以群分”,将整个的文字系统,分成二百多个类别。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2/ninja148179579310028.jpg
这部字典,不仅是字书,而且具体地反应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宇宙观。凡是在“木”部之下,不是各种树木,就是各种以木制作的工具和器材。在“水”部之下,有各种河流、各种水流、湖泊、池塘,也有各种液体状态的事物,与水气有关的现象。诸如此类,我们不必细说。这也许是中国文字的特色,如果是拼音文字,就很难用具体的形象,呈现各种事物和现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