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前两天去理发,正值中午,发廊里只有老板的女儿。小姑娘一身校服,正在小桌上温习功课。她说老板在街角银行交水费,很快就回来,我便站在门口等待。
发廊位于这条老街的尽头,直冲着马路。深秋正午的南粤小城,气温仍有二十七八度,艳阳高照,但道路两旁的大榕树在空中交织,形成一个弧形冠盖,遮住了阳光,一如当年我在此居住时的样子。
这条路的一侧是居民楼,虽然都是二三十年的老房子,外墙颇为陈旧,但十分清静。户型都是南北朝向,一梯两户或者一户,阳台阔大,当年也是小城里相当不错的街 区。另一侧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初中部,刚刚经过重修,新校舍颇为宏伟,赭红色砖墙的大礼堂倚着足球场,吃过午饭的学生们在球场和操场上嬉闹。
因为道路笔直的缘故,离老远便能见到老板和妻子开着摩托车回店。跟他们打个招呼,便开始本月的洗剪吹。期间例行跟老板夫妻聊聊天,少不得跟老板的女儿重复那句话:“我第一次来这里剪头发的时候,还没有你呢。别说没有你,你爸妈还没认识呢!”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2/ninja148176764621747.jpg
老板的女儿今年已十七岁,正读高三,明年就要高考。可是没错,我第一次来剪头发的时候,老板跟他妻子还不认识。今年跟小姑娘说这话,似乎更具纪念价值,因为从1997年到2016年,我作为这个发廊的老顾客已整整二十年。
在头发问题上,我一向是个追求极简的人。若要我像某些人那样花大半个小时洗头,再花大半个小时剪发,还得跟发型师研究发型,左修右剪,最后再吹半天定型,我 可实在办不到。我没耐心被人摆弄头发,压根坐不住,宁愿用这个时间干点别的。吃喝玩乐读书写作,哪样不比折腾头发有趣?
所以,从中学时代开始,理发就被我视为畏途。我习惯留最容易打理的平头,但头发长得快,每个月必须去一次,这事儿就成了一大负担。上世纪90年代的发廊,流程已颇为繁琐,我又正值看啥都不顺眼的叛逆期,恨不能自己把头发剪了,惜乎不能。
1997 年,我正读高二,搬家到这个街区。那时香港刚刚回归,直到暑假期间,打开电视仍总是相关内容。那个下午,顶着一头乱发的我走进街口新开的这家发廊,香港翡 翠台正在重放回归夜的内容。我闭着眼睛洗头剪发,听得昏昏欲睡,建议老板换台,谁知换到本港台(就是如今已经倒闭的亚视),情况也差不多,这种信息疲劳轰 炸实在让我受不了。
那时珠三角人基本只看香港电视台,没人看央视,什么芒果台蓝莓台荔枝台也不为人知,这下连老板也傻了眼,干脆把电视关掉,跟我有一搭没一搭说起了闲话。
从此,我便固定在这里理发。老板很快便熟悉了我的喜好,知道我不爱等人,如果需要排队,宁愿先回家,还习惯只花五分钟洗头,剪发也是越快越好,如果能二十分 钟搞定,那简直要鼓掌。他自然也乐得有我这样的顾客,就像餐厅里那种二十分钟吃完就走的客人一样,起码提高翻台率嘛。即使到了大学时代,因为学校与家一城 之隔,我也选择回家理发,只因校内发廊总是人满为患,校外发廊又诸多繁琐。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2/ninja148176771244329.jpg
大学毕业没多久,我搬了家,距离旧宅不远,所以仍选择在此理发。有时开车过来,有时选择晚饭后步行过来。几年前,我再次搬家,这次的距离可远多了,开车过来大概要半小时,从上班的地方开车过来也需要二十分钟,但我仍习惯来这里。
有一次,我跟老板开玩笑,说实在后悔,若是当年第一次来理发,就给他和他的小店拍张照片,此后每个月拍上一次,十几二十年下来就是一本很好的书,一本小人物生活史。他憨笑一阵,说这样的书哪有价值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