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7世纪属于巴洛克,17世纪的罗马属于他

(2016-12-10 10:59:30)
标签:

杂谈

​咱们前一阵子的话题,一直围着荷兰“黄金时代”转。17世纪的西方艺术属于巴洛克。先说巴洛克这个词。它的来源其说不一,认为来自葡萄牙语或者西班牙语的,都有不少。它的本意是没长圆的珍珠(所以每次提起,脑子里老会蹦出“歪果仁”),引申到艺术风格,指的就是弃正体而取变体,大量使用曲线、曲面,通过不稳定的动态造型,追求夸张矫饰的戏剧性,效果高度锐化。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在用巴洛克形容卡尔维诺的小说,或是弗兰克·盖里的建筑。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2/ninja148133646190759.jpg

做为一种影响广泛的“国际风格”,它的出现和流行有特殊背景。罗马教廷的扶持鼓励,对此作用极大。欧洲北部出现宗教改革后,为了应对新的形势,梵蒂冈于16世纪中叶,在意大利北方的特伦托、博洛尼亚等地,组织过一系列会议。除了重申教义原则,指认新教为异端,也对宗教仪轨做出若干与时俱进的改革。会议另有一部分内容和文艺有关,要求艺术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在天主教占有统治地位的欧洲南部,民众当中识字率极低,因此通过绘画、雕塑和建筑的形象语言,向他们传播宗教思想和戒律。这种文艺方针为卡拉瓦乔,那种极端强调戏剧冲突的风格,提供了发展空间。由于巴洛克艺术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世俗贵族也起而效法,将这一创作风气推广到欧洲,甚至南美殖民地的各个角落。

虽说同样冠以巴洛克这一称谓,17世纪的荷兰艺术与同时代南方艺术,气质几乎相反。请恕本猴使用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前者倾向于写实,而后者更像电脑生成的3D画面。如果把荷兰画派比做电影中的“新浪潮”,意大利各家则更接近好莱坞;他们表现的都是当时人们的共同知识,不论《圣经》故事,还是历史传奇,都是一般民众耳熟能详,而且喜闻乐见。由于它与天主教会的天然联系,罗马成为这一艺术运动的中心,便不足为奇。今天看到的罗马,更像叠累而成的一册史页,从古代到中世纪,又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2/ninja148133422848690.jpg

只要提起巴洛克罗马,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贝尔尼尼。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不用说了。最著名的时装秀场西班牙阶梯脚下,是他设计的破船喷泉;圣天使桥上的雕像群组,也早已成为这座万城之城的地标,每天都有无数游人在它们跟前举起自拍杆上的手机。他对17世纪罗马景观的影响,只有后来的高迪在巴塞罗那的成就,或许能及一二。

http://img1.gtimg.com/ninja/1/2016/12/ninja148133460546291.jpg

罗马是罗马自己的纪念碑,贝尔尼尼则为罗马修建了他的纪念碑。其中既有天才的展示,也有与劲敌博罗米尼之间的残酷竞争。这场对决的高潮,在万神殿北门的纳沃纳广场上展开。西侧是由博罗米尼完成的圣阿涅赛教堂,恰好面对贝尔尼尼的杰作,也就是广场中央的四河喷泉——四组雕像包括水神、奔马和爬行动物,分别代表尼罗河、恒河、多瑙河与拉普拉塔河,悬托起一座埃及方尖碑。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