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宅男对旅游教的恐惧

(2016-11-18 10:28:46)
标签:

杂谈

​每逢假日看见新闻图片里人头攒动的观光地、摩肩接踵的游乐园,我就会产生一种宅男式的恐惧感,我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找罪受。有一天走在街上,听到一个中年女人激昂地对着手机吼:“走嘛!一起!落地签!咖啡敞开喝,啤酒敞开喝!”我这才明白,旅游至少能让人摆脱寂寞。

不少人将旅游视为旅行的同义词,细究起来不是。旅行的含义很宽泛,从甲地到乙地,一个人进行了一次较长距离的空间位移,都可以称作旅行。而旅游呢,汉语的意思传统上有两种。一种指的是长年客居异乡,就如唐代诗人贾岛诗云:“世难那堪恨旅游,龙钟更是对穷秋。”另一种意思跟现在比较接近,但指明有两项活动——旅行和游览。譬如唐代诗人王勃就写到:“岁八月壬子旅游于蜀,寻茅溪之涧。”意思是他远行去了蜀地,然后开始游山玩水。词语的差别好像细微,往往能道出轻重。

同样的道理,如果有人不假思索地把“travel”等同于“旅游”,未免有些草率。那它是汉语里的旅行吗?也不一定。旅游的确是一种travel,但游牧部落的迁徙也叫travel,就连白领下班从公司回家,都可以称为travel。可见它的内涵比旅行还要宽泛许多。

那么“tour”呢?它是不是可以等同于“旅游”二字。好像是,又好像不尽然。它源于拉丁文中的“turismo”,本意是绕圈圈,后来的含义偏向于教育性质的游历。

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65/160/2156/140234765.jpg

我的外文不行,以上内容是在辞典上查得的。总之,我的意思是,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古代基本没有。不能像有些旅游学家那样,把玄奘和马可波罗都算作旅游业的开山祖。

那么现代旅游的起点在哪儿呢?在英国。从13世纪到16世纪,英国发展出了一套有别于欧陆的社会经济体系,社会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人们的日子越过越滋润。到英国“travel”的达官贵人,不管法国人、德意志人还是佛兰德斯人,大家都承认,英国比自己的国家更富。在他们眼中,英国人食不厌精,吃的肉和糖比谁都多。人人衣着华丽,“穿天鹅绒上街而不费踌躇者大有人在”。连农夫的房舍都多为两层楼,床榻之上还铺着手织花毯。

贵族的日子过得更好,养了一大堆懒惰的仆佣,还蓄养野生动物以自乐,“在慵懒之中耗去大半浮生”。只是天性独立,有些倔强,容易动怒。16世纪到访过英国的卡尔达诺等意大利人还写道,英国贵族教养不足,蔑视外国人,傲慢地以为自己的祖国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把异国他乡的人一律贬为可怜虫。

不过情况很快有了改变。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贵族的富裕生活越来越倚重外贸,两眼不得不朝外看。为了家族的事业,他们还把将来要继承爵位的儿子送去欧陆,开开眼界,长长见识。这种求知性质的旅行后来演变成了贵族的成年礼,名为“Grand Tour”。不知是哪位翻译家取杜甫诗义,将其翻译为“壮游”,相当传神。这,应该就是现代旅游的萌芽。

当年托马斯·霍布斯就以卡文迪许(Cavendish)家族的家庭教师身份参与过三次壮游。一般来说,他们会带着仆从,由多佛出发,横渡英吉利海峡,到达法国。先在巴黎学习法语、礼仪、击剑和马术,再拜访瑞士,接着翻越阿尔卑斯山,到意大利的都灵、佛罗伦萨、罗马以及威尼斯待上一年半载,研习雕塑、绘画、建筑和科学。花费时间颇长,期间回国处理事务,然后再继续旅程,也是常有的事。旅途归来,还得写出几篇论文或游记,来证明父母的钱没有白花。事实上,霍布斯在结束壮游后,才认为自己是哲学家。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