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花鸟画与工笔花鸟画的区别(前篇)

标签:
归一特质于大特写勾线后文化 |
分类: 书画文化 |
编辑本段形成和发展
(1)花鸟形象比人物、山水出现要早,如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出现的花木鸟兽、虫鱼、龙凤等纹样,。这些作品或是常有较多的装饰性,或是主要表现人物生活环境。
(2)唐代经济繁荣,统治者生活奢侈豪华,社会习俗与审美观念都有新的要求(此期间出现不少花鸟画高手,如画鹤的薛稷,画马专家曹霸、韩干,还有如韦偃画龙,戴嵩画牛等)。
(3)五代时期,出现了两位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花鸟画家黄筌和徐熙,形成了“黄家宝贵,徐熙野逸”的两大流派,标志着花鸟画已进入成熟阶段。
黄筌:西蜀宫廷画家,重视写生,专写宫中奇珍异石,珍禽异兽,风格富丽工巧。
徐熙:南唐布衣,专画山野花鸟草虫,其画法“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隐映”。主张笔墨为主,设色为辅,墨迹与色彩互不相遮盖。
徐黄二体的不同风格遂形成五代以后花鸟画工整和粗放的两种风貌。
(4)进入北宋,因皇家画院独钟“黄家宝贵”之风,工笔花鸟画在此期间得到很大发展。直到北宋中叶,崔白、吴元瑜等创造了与黄家浓艳重彩大异其趣的“放笔墨以出胸意”的风格,才使宋初埋没多年的徐派画风得以光大。(宋徽宗赵结是北宋花鸟画的集大成者,使工笔花鸟画达到顶峰)。自此以后,工笔花鸟画便开始走向衰落,这与文人画出现不无关系。
(5)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宋代文人画的标志是水墨梅竹成为独立的画科,其代表人物是文人画理论的倡导者文同、苏轼等。他们主张“不专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崇尚笔墨、形式的意趣,强调寓意抒情。可以说水墨梅竹是文人画理论的实践。因此水墨梅竹一经出现,立即被士大夫掌握,作为感事抒情的艺术形式而迅速地发展起来。
(6)到了元代,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发展文人画的良好土壤,所以水墨梅竹风行一时。特别是画竹,名家之多,作品流派之广,是任何朝代无与伦比的。元赵孟頫标新立异,主张以书入画,他的“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的“书画同源”理论,为其后以水墨变化为主的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元代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的说法,更是将花鸟画推向写意的航道。同时,墨法已备,艺术技巧也达到了足以适应这种表现的要求。不再取悦于工丽,以清淡的水墨写意为主,是元代花鸟画的一个特点。
(7)明清两代是中国写意画真正确立和大发展的时期。明代沈周的花鸟画强调笔精墨妙,擅用水墨淡色。继而有陈白阳在其水墨写意基础上以生宣纸作画,使水墨韵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徐青藤推波助澜,用笔更为奔放淋漓,“不求形似,但求生韵”,他的《杂花图卷》、《墨葡萄图》是其风格的代表,徐渭的大写意画风对清代的八大、石涛、杨州八怪及近代的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的影响极大。
八大山人和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画家。他们无论在笔墨、造型、章法,还是在画中立意,画外寄情等方面都是别出心裁的革新者。八大山人以他奇古的笔墨画出的“伤心鸟”、“瞪眼鱼”传达了他孤高、愤懑的情怀。他的《荷花小鸟》、《孔雀牡丹竹石图》可以说是体现他艺术观的代表作。
受八大山人和石涛直接影响的画家是称为“杨州八怪”的金龙、黄慎、郑燮、李蝉、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骋等一批富有创造精神的画家,他们在继承优秀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摆脱种种束缚,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艺术珍品,成为清代花鸟画最为别致的创作。更值一提的是其中的郑板桥。他是杰出的画竹专家,他的思想情绪往往借他的兰竹作品和题画诗来宣泄。
(8)清朝末年,“海上画派”的出现,顿时使嘉庆、道光以来花鸟画冷落的局面为之改变。这个画派起于赵之谦,盛行于任伯年,吴昌硕,别树一枳,放射异彩,对近代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9)近代画坛受其影响的画家的赵云壑、王一亭、诸乐三、王个移、陈师曾、王梦白、陈半丁、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王雪涛等。他们不同程度地从吴昌硕艺术中吸取营养,同时发展各自特长,使得中国写意花鸟画出现了许多新的不同面貌。
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一批有志于中国画革新的画家,努力从西画中吸取营养,以表现新的时代精神。最早体现这种艺术思潮的是以高剑父为代表的岭南画派。他们的花鸟画吸收西画的造型方法、重写实,重渲染设色、有较强的质感,清新明快,怡情悦目。
(10)同样,现、当代有成就,有创造性的花鸟画家,都十分重视生活,强调写生。无论是下笔奔放,造型夸张的刘海粟、朱屺瞻、崔子范、张立辰、张大林,还是造型严谨,笔法工细的于非闇、陈之佛、郑乃珖、杨瑞芬等,由于作品中充满了新的生活情趣,反映了时代精神,均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
编辑本段历史上的画派
五代黄筌、徐熙两大系统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的画派衍生。明代花鸟画的四大系统,亦是考察中国花鸟画派衍生之变的重要窗口。边景昭,字文进,博学能诗,擅画花鸟,继承两宋院体工笔重彩的传统,作品妍丽堂皇,精细工致,韩昂《图绘宝鉴续编》称其作品“不但勾勒有笔,其用墨无不合宜”。传世之作有《竹鹤图轴》、《竹鹤双清图轴》(与王绂合作)、《杏竹春禽图轴》、《三友百禽图轴》等。上海博物馆藏《杏竹春禽图轴》以杏花竹报春讯,以春禽寄春意,满目春光,生机勃勃。吕纪画花鸟画十分出色,他近学边景昭,远师南宋画院体格,敷色绚烂,为明代院体花鸟画家代表之一。上海博物馆藏其《浴凫图轴》作品,很好地处理了浴凫与流水的关系,构图大胆,笔墨流畅,设色雅淡,气息清和,体现了明代花鸟画家的娴熟技法和时空营造能力。林良的花鸟画注重写意,墨气豪放,对于文人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建树,具有启迪意义。他擅画水墨花鸟,上海博物馆藏其《双鹰图轴》,气势磅礴,鹰目炯炯,枝叶穿插,墨色淋漓,反映了明代院体画之十足神采。徐渭的大写意体用笔简练,不求像物,重在写其意趣性情,故称“写意”。他的画较之以前的减笔写意画更为简约概括,放逸豁达,故谓“大写意”。徐渭十分推崇陈淳、谢时臣、陈鹤。他关注陈淳的写意花鸟之道,曾跋《陈白阳卷》曰:“陈道复花卉豪一世。”在《徐文长文集?书谢叟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中赞赏谢时臣的山水劲笔多墨,称“吴中画多惜墨,谢老用墨颇多,其乡讶之”。而对陈鹤的水墨花卉则叹之“滃然而云,莹然而雨,炫炫然而露也,殆所谓陶之变耶”。(明徐渭《徐文长文集·书陈山人九皋氏三卉后》)徐渭的作品题材囊括花卉、草木、瓜果、鱼虫、走兽、山水和人物,尤以花卉著名。上海博物馆藏其《花果图卷》用笔放纵,水墨酣畅,诗画并茂,画坛称颂。上海博物馆所藏《牡丹蕉石图轴》、《拟鸢卷》,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墨竹卷》、《写生图卷》,南京博物院所藏《杂花图卷》,故宫博物院所藏《墨花十二段图卷》、《四时花卉卷》、《墨花九段卷》,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杂花卷》,云南省博物馆所藏《水墨花卉卷》等,都是难得的传世之作,从中足见徐渭大写意的精彩笔墨。陈淳,字道复,他的简笔水墨淡彩小写意在画坛占有重要地位。他于晚年创作的花卉长卷颇有特色,有时以四季为序,有时时空交叉,颇见水墨组合的视觉冲击力。上海博物馆所藏《墨花十二种图卷》,画了梅花、兰花、玫瑰、百合、月季、紫薇、秋葵、桂花、芙蓉、菊花、水仙和山茶,姿态各异,繁花烂漫,写意抒情,水墨淋漓。上海博物馆所藏《花果图卷》、《山茶水仙图》、《花卉图册》等也属陈淳水墨华章,令人驻足。其实,说陈淳的花鸟画贵于简笔水墨淡彩的小写意,这只是注重从沈周的水墨写生至陈淳的水墨写意的飞跃而言,实际上陈淳在晚年的花鸟佳作中已呈现泼墨大写意的体貌。徐渭的大写意笔墨就得益于陈淳。世称“青藤白阳”,其实青藤亦源于白阳。论及周之冕的勾花叶兼工写作品,也是探索明代画派衍生之变的必然落笔之处。周之冕的“勾花点叶”源于孙隆、沈周和陈淳之法,他是集大成而用之,推陈而出新。王世贞曾对明代中期三位写意画家陈淳、陆治和周之冕作了评价,所谓“道复(陈淳)妙而不真,叔平(陆治)真而不妙,周之冕撮二子之长”。南京博物院藏《桂子图》和故宫博物院藏《花卉图卷》都是周之冕的代表作。上海博物馆藏周之冕《花鸟图册》的花鸟传神,“勾花点叶”,写意中兼工笔,墨韵中见色彩,从中可以洞察明代画派衍生的脉胳。
绘画的构图是创作成功的关键。在创作过程中,如果只在造型准确上用功夫,或只专注于笔墨技巧,而放松了对构思布局、主题思想、宾主地位的慎重研究和安排,即便费尽心机,也得不到好的效果。
历代画论都重章法、布局的研究。所谓章法、布局,就是构图,也就是顾恺之所说的“置陈布势”,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张彦远认为“经营位置”是画之总要。元代饶自然在他所著的《绘宗十二忌》中也主要谈了构图问题。清释原济所著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在“境界”、“蹊径”两章中也着重讲述了构图的重要。这些虽然是偏重于山水画方面,但对花鸟画创作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幅完整的写意画构图,是不容许在创作过程中随便轻易地补充或修改的。“九朽”的经营方法,虽然我们用来处理写意花鸟构图并不十分合适,因为写意往往是一气呵成,画时不容有更多时间去思索,但从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前人对处理构图的审慎态度。在构图时,事先画一小稿,或简单地用松炭布布位置,看看远近距离效果,或是用指甲在纸绢上约略划划枝干岩石等的轮廓,是可以的,当然不需要底下铺上稿子来描摹,但在勾勒花叶时,有稿也未尝不可。总之,所谓写意,是在形似中进一步要求神似,而时间又不容许作者慢慢去思索,关键在于作者要在落笔前,在脑海里先组织画面,进行完整的创作构思,这就是前人所说的“以有为而作者为胜”的意思。
前人在构图方面已经总结出了一些实际经验和方法,经过历代画家的实践,更有所发挥和增益。表现在中国绘画技法上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构图法,即所谓散点透视法。表现在西洋画构图中的焦点透视,总是要求去描摹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景物,中国画家为了使章法适合于表现内容,为突出主题服务,往往不满足于焦点透视的局限,而自由大胆地运用散点透视法或与鸟瞰透视法结合起来处理画面。运用散点透视法,作者可以在构图中移步变易地由高及下、由远及近地布置景物,不受空间时间限制。既可以在画面上根据主题要求画同一时间同一场面的景物,也可以描写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这样处理的画面,更加引人入胜,起到使画面更加丰富、完整的效果。
关于透视构图理论,古代宗炳、萧绎等画家都有过深入的研究,并有具体的论述流传下来:
“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宗炳《画山水序》)“路广石隔,天遥鸟征。”(萧绎《山水松石格》)“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一远山须要低排,近树惟宜拔进。”(王维《山水诀》)到了宋代,郭熙又提出了“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的三远法,更丰富了中国绘画的构图理论。
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也提出了分疆、三叠、两段与八层沙的构图方法。但他反对死板地利用这些方法和搬运古人成稿,反对公式化、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要求画家有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规律,独出心裁,冲破前人束缚,以求别出町径。
在我国古代绘画遗产中,画家为了表现繁复的内容,用散点透视法来处理画面的构图,从而获得极大成功的作品是很多的。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汉高祖入关图》,画家运用长卷形式,表现了从兵临潼关到宫女受降的历史过程。在地域上包括自潼关到长安的遥远路程,在时间上又概括了好多天发生的事情,画家巧妙地将这么丰富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并具体地表现出来,给观者以完整的印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是采用了长卷形式。图中以北宋首都汴京东水门外运粮河上的虹桥为主体,布置了汴河两岸货
古人论画还经常谈到“取势”的问题。取势指的也是构图,对花鸟画来说,取势极为重要。王微的《叙画》曰:“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曰:“笔墨相生之道全在于势,势也者往来顺逆而已。而往来顺逆之间即开合之所寓也。”顾凝远的《画引》曰:“凡势欲左行者,必先用意于右;势欲右行者,必先用意于左。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俱不可从本位径情一往,苟无根柢,安可生发?”总之,取势就是在构图中注意开合布意,才能层层掩映,生发无穷。
花鸟画的构图和其他画种的构图一样,首先要注意构图的一般规律。在画面构图时,要力求宾主显明,疏密错落,前后贯穿,变化掩映,还要注意全局的严整、疏朗、新颖、活气,要极力避免充塞、繁琐、板实、重叠、对称、均匀、松散、空薄等。画面构图首先要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把主体景物布置在适当位置,即摆好主宾揖让的关系,这是构图的关键。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里说:“画面宾主,不可使宾胜主……凡宾者远近折算须要停匀。”这就是说,主体布置既定,客体才可根据主体远近、掩映、疏密的对比关系,予以适当的配列。要停匀,要统一,要有感情的顾盼,才能达到互有联系,血脉流畅,一气贯注。有疏密掩映,有顾盼提携,才能有错落,有变化,避免对称、重叠、充塞、松散等有关处理章法不当的毛病。一丛花要有宾主,一花一鸟本身也需分出主从详略。一只鸟若全身工细精到,必成标本。任伯年画鸟,只头眼精致,而尾翅从简,甚至为枝叶所掩遮,略去不画。面面俱到,主体反而不突出。
一幅完整的结构,必须具有和谐的韵律感和左顾右盼的照应。巧妙而又明显地安排主题,恰当地表现作者的意图,皆有赖于苦心的经营。前人总结出的“密中有疏,疏中有密”、“密处越密,疏处越疏”、“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的理论,是符合构图原理的,是基本原则,可以运用。但突破这一范畴,也未尝不能创造出新的更足以表达主题效果的画面。这也是无法中有法,而又于有法中无法。在运用构图规律时,可有意打破成规,如避免所谓三段分、局部不用开合法、不一定避免均齐等。
写意花乌画的构图既然要意在笔先,这就要求作者从观察现实中酝酿意境、捕捉图象,下笔时便有信心、有把握,从而一挥立就,而显生动、自然之气。释原济说:“处处通情,处处醒透,脱尘而生,自脱牢笼之手,归于自然矣。”即画家要根据现实生活,在构图中创立新意,跳出前人窠臼,避去平板、散漫、庸俗,进一步从生活中观察自然,从而掌握现实的一切规律,为主题思想服务。
花鸟画点景构图,和人物山水又有不同,往往要求从近景取材,不能要求有极目千里之势。但也必须在画面上分出层次先后,强调远近距离感觉,不然满纸物象,排比拥塞,零乱不分前后左右,就不能得到好的效果。可把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结合起来运用,以解决花鸟画空间距离不能太远又不能太近的矛盾。视平线要统一,有时可以在画面以外。透视关系对了,自然就拉开了距离。
构图不仅包括形和势的变化,也包括墨与色的变化、情和意的变化。画面上墨色之轻重、色彩之寒暖,都是构图中应注意之因素。
在画面上巧妙地处理空白,也是有关构图的重要问题。中国画的空白,也是画面构图中的重要部分。作者在创作时运用空白来表现空间距离,也利用空白表现白云、天空或水面。中国画上那种虚灵、生动的感觉,往往要靠空白来表现。作为构图中的一部分,空白是画中之画,也是画外之画。写意花鸟画中的空白不能孤立,大小要有变化,不能过于分散、平均,空白间要互有联系。印章中讲究“分朱布白”,构图中也要计白当黑。在画面上安排空白要求像安排物象那样认真对待,使空白符合美的规律。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毋迫促,毋散漫,毋过零星,毋过寂寥,毋重复排牙”,以求做到“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体之龙脉”。
一般花鸟画的章法布局,就是根据纸幅的大、小、宽窄从左右上下生发而成。通过所谓右下、右上、左下、左上、求心、远心等办法来变换应用。大多数作者多用所谓不等边三角形的规律,讲求主线、辅线、破线。这三条线如果运用灵活,摆列得体,曲折变化,交互相织,即可组成美妙画面。近人又喜用平行直立式的构图法则,用四条线画大场景。构图又有所谓回、引、伸、堵、泻五字诀,也是说在画面上安排主宾物体时要认真构思,组织境界。总之,构图既要变化多样,又要统一,要寓变化于统一之中。
黄公望论画讲究须留天地,须有活机,主张作过墙一枝,离奇具势,若用全干繁枝,套而无味。石涛讲究用截断法,采取自然景物的最精妙处,予以适当处理,“剪头去尾,写其精英,不落全相”。元饶自然讲求小落笔,注意上下空阔,四傍疏通。画面构图更必须使观众意识到更广阔的境界,即要引起观众在具体画幅之外,再替作者去构造意境,从而更丰富想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在构图中就经常运用出纸的办法来布置章法,也就是石涛所谓截断法的意思。例如在花树构图时,画家不把整个大枝干放在画面中,而是露出一大段在纸外,但可以从四面适当处横出小枝折枝,这样就可以使枝干各部在构图中大小富于变化,从而加强画面景物的对比效果,创造出新的意境。所谓出纸法,指不受纸幅大小的限制,体现以小现大之趣。
大幅画的构图和小幅画的构图又不同,画大幅画时更要注意构图的基本规律,不然就容易零散、杂乱、不成章法。大幅主要看大效果、大对比,要通过大的开合来表现整幅的气势。小幅首先要注意细部紧严,要看小节目,要细腻而有情致。画小幅可以在桌面上画,画大幅就要随时把纸张挂在墙上去远看,如有不适合透视和排列不当的地方,一眼就可看出,随时改正,才能达到完整自然的地步。花鸟和山石、水口等自然景物结合时,其构图和单纯表现花鸟构图不同,可利用自然景物来掩映花枝,以表现出花木的生意。
总的来说,写意花鸟画的构图要参照一定的构图规律,但更重要的是作者自己的生活体验。要根据作者对自然现实的认识和了解,对花和鸟的生长、生活规律的研究和了解,从自然本身发现规律。作者能运用构图因素去高度概括地表现自然现实本质,才能不为物象所役,达到经营位置的极高境界。
石涛以自然为师,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进行创作。他所表现的构图,形形色色,奇奇怪怪,无往而不利。他大胆地全用墨点构成一幅图画,如《万点恶墨长卷》,全用水纹构成一幅图画,如《观涨图》;全用白云构成一幅图画,如《黄山云海图》;全用峰峦构成一幅图画,如《搜尽奇峰打草稿长卷》。他认识了自然的顷刻变化,理性地予以分析综合,很自然地布置成画面。“揭我之须眉”、“自有我在”,出现超尘脱古之精品,而能自出町径。
予客观物象以更集中、更理想、更概括的表现。
笔墨是艺术语言,形象韵味,包揽无余。艺术性高,就是笔墨要求高,构图色彩好。艺术的完整性,不是繁复琐屑,不是包罗万象,必须富有代表性、典型性。性格形象是有生命的,要从笔墨的熟练运用中表现出。笔墨是通过技法来表现的,一幅有笔有墨的画,更能表现客观物象的内在精神。三笔五笔,已神完意足;一点一刷,已韵味无穷;铁画银勾,能表达物象的力量;氤氤氲氲,能表现空间气势;明快雄奇的布局,要在笔墨构图中探索;风晴雨露的情调,以及个性奔放的品格和天籁自鸣的化境,须从笔墨技法中寻求。我们今天研究用笔用墨的基本法则,不是故弄玄虚,是要为内容和主题思想服务的。笔墨首先要符合主题思想的要求,要服从内容。要通过作者对用笔用墨的精到,去有力地突现主题。
笔和墨在运用上是分不开的,好像打仗一样,笔是戈矛,墨是粮秣,纸是地利,若一样不称职,战斗便要失败。因此要完成一幅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创作,笔墨意境就不能不强调。要在客观造型的基础上,加强主观笔墨技巧的训练,熟悉它们的表现规律和性能,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规律并积累经验。
研究笔墨技巧,就要钻研历代画论,借鉴前人的实践经验,还要通过个人的实际锻炼,加以综合分析,以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要使笔墨运用得灵活、纯熟、浓淡焦渴恰到好处,达到符合表现主题思想、物象精神的种种要求并非易事,作者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劳动实践。
古人论画中研讨笔墨理论的文章很多,如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的“笔为墨帅,墨为笔充”,讲的是笔墨的关系,说明一切物象都可以用笔墨来貌取,但须下工夫研究运用笔墨的法则。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的用笔“要如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高峰坠石,百岁枯藤,惊蛇入草”,就是指用笔的方法。宋代画家葛守昌要求用笔“精而造疏,简而意足”,这就是说用笔要概括物象,表达意态。用笔可得形似,用墨可得神韵。所谓方、圆、平、扁是形,转、折、趋、向是势,精神本质是意,写意就是要写物象的内在本质。所谓“离形取似”、“个似之似”、“意在似与不似之间”,可以理解为对笔墨的高度要求,也是对写意画的高度要求。
中国画自古重视笔墨,在笔墨的运用上积累了丰富经验,所谓唐人用笔,宋人用墨,元代以后变化无穷。写意花鸟画既然要通过熟练地运用笔墨来表达客观物象的精神本质,就要求学习写意花鸟画者对笔墨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以得到多种多样的效果。
用笔讲究笔气、笔力、笔韵。用笔要运气,要一气贯注,笔有气,就是活笔,无气,就是死笔。从始笔到末笔,要首尾衔接,笔笔送到,做到游刃有余。这样出来的线,生动,可免去板、刻、结等各种毛病。运笔要有力气,气到力便到。前人说的“笔力扛鼎”,就是指的笔力。笔力不是指拿笔的结实程度、执笔高低、握管松紧,力度大小全要看需要。运笔讲究用指、用腕、用臂、用肘,必须取得指力、腕力、臂力的统一。要悬腕、回掌、援臂,使全身力气通过手指达于笔端落于纸上。清释原济说:“五指、四指、三指皆随其腕转,与肘伸去缩来,齐并一力。”又说:“先须运腕入手,正运、侧运、疾运、迟运。”由于运笔方法不同,所得到的表现效果就不—样。运笔不用力,笔下的线就纤弱而无精神。用力须有分寸,有巧、拙、轻、重之分,不然一味霸悍,笔墨骨肉不合,转折板刻,便得不到好的效果。用笔要有工细处、粗略处,笔必为心使,才能符合表现现实对象的要求。五代荆浩说过,笔有四势,其中即包括笔气。笔韵是讲究格调、意境,是通过用笔所表达的功能效果。一条线,一个点,由于画家功力的深浅,表现出来的效果也不同。用笔的妙处就在于气韵,用笔得当,体积的质感、重量感就能表现出来。
写意花鸟画创作,主要是利用线来表达物象。通过用笔的技巧,要求从事物的线的复杂状态中,泯灭具体形和线的特征,而能看到物体本质精神。要求用笔所描写出来的线不借皴擦晕染而能表达现实物象,笔简意繁,态随意变,一转一束都有意趣。前人所谓的“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说的就是用笔方法的具体体现。所谓笔尽力不尽,气见笔不见,皆从运笔中得之。
运笔讲究中锋、侧锋、逆锋和战笔(渴毫)。中锋要求落笔中正,不偏不欹,用笔要圆劲而有韧力,不险怪妄生圭角。一般描写一切有定形的东西多用之。侧锋要求落笔偏侧横扫,可用来描写不定形的坡石、树干。逆锋多是改变正常的运笔方向,以增加笔触的苍浑感。战笔是中锋落笔,是在战动中运行。宜于写定形的房屋、桥梁、建筑和勾勒花叶,可避免线的刻板,并增加涩拙的趣味。一般战笔宜斟酌用渴墨,有时也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墨色。
与工笔花鸟画用笔讲究挺健有韧力不同,写意花鸟画的川笔,要求华润,松活,灵变,沉着、洒脱、挺拔。刚健,遒劲、浑融,生涩,苍老,总之要具有变化,要有活泼的生命力。作者随着表现现实事物的需要而变换技法,通过轻重,深浅、虚实来体现。要轻中带刚,一笔三战,有皴擦,有顿挫、有勾斫,笔断意连,一气贯穿。使用种种用笔手法,达到在画面上取得既没有浊污的笔痕,又无模糊不清的效果,使人看到的不是笔墨而是具体物象的神和作者的意。
运笔要避免板滞,纤弱,霸悍,甜滑,枯槁、浮薄,柔媚,碎杂,稚软,轻忽,要求力透纸背,要求一条线有轻重顿挫,明快简练,生动有力,从而把握现实中的典型形象。画家笔底下所出的线,是要“写’出来,不要随弯就势地“描”出来。用笔要避免描、涂,抹。描笔无力,无起伏变化,涂抹是见墨不见笔,是人被笔用。用笔没有锻炼,稚弱力软,就难能表现本质,不会感染观者,引起心理上的共鸣。
画家运用笔墨,在表达勾、斫、点、染、皴、擦、揉、摔、拖、擢、挑、剔、涂、斡、渲中,应讲求择笔和运笔,执笔的方法。要了解在什么纸绢上什么笔做什么用。笮毫笔宜于晕、染、斡、渲、点、揉,狼毫笔宜于勾、斫、皴、擦。新笔下笔婉劲,退笔出笔苍老毛厚。作者能干湿互用,自由收放,才算不为笔使。运笔须笔尖,笔腹,笔根互用。笔尖弹力强,气贯穿,挺秀有致,形完意现。笔腹出线丰满而圆韧,沉着力足,有质感。笔根宜于收芒回锋,气韵苍浑。下笔要有波折,波是笔的起伏,折是笔的变化。勾斫须讲求顿挫,反之,一条线使平板稚软毫无生气。但所说的错落,是一波三折,起承转合,无往不复,无垂个缩,要求先后贯通一气,笔断而意不断,意到而笔不到,所谓“离披点画,时见缺略,此虽笔不周而意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谓“神到写不到”(唐志契《绘事微言》)。要求“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庶能“欹侧而有准绳,折转而多断续”。勾斫用笔,意到笔随,勿矫揉造作;皴擦用笔,务求松活,要毛而不滞,光而不滑;晕染要求苍浑缥缈;擢摔讲求快慢疾迟。用笔有正、侧、横、斜、倒,还有整、破、顺、转,有藏锋、露锋。又有转笔,在运笔时,使笔在手中转动,以全用其墨,不使笔锋劈开。把笔务求松动、自然、虚灵。执笔要平,运腕要活,小幅宜于卧笔,大幅则运用提腕悬肘,倾全身之力以赴。
初学写意花鸟画,锻炼用笔是首要的。以线聚形,即从现实复杂的线中,在笔底下提炼出有用的主线。在技法实践中,又要求作者高度地掌握时间,因为用笔运墨的成功与否,有着恰如其分的火候,才能表达出所要求的艺术效果。落笔纸上不应稍有迟疑,走笔轻重疾迟,都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当,笔就不灵便,表现不出应得的功能。所以写意花鸟画用笔用墨,都要好好掌握时间,更要紧的是掌握用水,掌握水和各方面的关系,以求得墨华水润、水墨浑化的效果。应随时掌握作画的时令以及阴、晴、雪、露的天气变化,在晕、染、皴、擦以及批叶筋、勾瓣纹时,需详审天时情况。用笔用墨南方北方又有不同,南方天气阴湿,北地高爽干燥,亦不可不顾及。
其次再说用墨。杜甫说“元气淋漓障犹湿”,董玄宰评黄子久的画说“川原浑厚,草木华滋”,这都是评墨的妙用。墨用得好了,画面便滑润而有光泽,就能取得“蠕蠕欲动,冉冉欲飞”的效果。写意花鸟画就是要求满纸蓊蓊郁郁的浑朴生动。
墨是中国画颜料中一种重要的颜色,画家每多笔墨并提。墨是一种黑色,又具有多种色彩的综合效果。墨即色彩,墨即光暗,墨即向背,墨即远近,总之,墨即物象造型。一般有所谓四墨:浓(湿深墨),淡(湿淡墨)、焦(干深墨)、渴(干淡墨)或质、华,阶、积。又有所谓五墨六彩,五墨是焦、浓,重、淡、清,清唐岱在《绘事发微》上提出了黑、白、干、湿、浓、淡六彩的说法,五墨六彩都是指用墨的效能。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中,用笔立形质,用墨分阴阳,笔墨必须调谐。笔的轻重疾徐和墨的浓淡干湿配合得好,笔墨就灵变,又必须注意先后层次,才能得心应手。写意花鸟画用墨比用笔犹难。笔是筋骨,墨是肌肉,笔可得形似,墨可得神韵。用笔用墨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墨法出自笔法,墨助笔的效果。笔墨修养好,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山水画作者运用笔墨要达到蒸云欲雨的气象,写意花鸟画也要达到这一境地。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篇中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这就是说,画家只要用墨能具五色,就可以代替彩色去表达生动活泼的大自然界。一般说墨分五色足指的墨的色阶,足说墨色深浅的层次。反对玩弄笔墨,反对片面地讲五墨六彩,但是为了提高写意花鸟画白勺表达效果,达到较高的艺术性,让笔墨好好地为主题服务.用墨的问题,也要提出来深入地研究。用墨要通过长时间的艺术实践才可能摸索出一条规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扬创造新的方法。古人用墨讲究前后有序,清人市颜图在所著《画学心法》中把墨分为正墨副墨,干、淡、白是正墨,湿、浓、黑是副墨。这就足说,用墨应有层次,有顺序。前人多先施淡墨后用浓墨,就分为正副。黄宾虹先生则反对墨分正副之说,认为墨色变化,可以相互为用,求浓以淡,画黑显白,有湿才能有干,有干才能有湿。用墨有积墨、破墨、泼墨、套墨、谑墨、浓墨,淡墨、焦墨、宿墨、渍墨、跳墨种种方法,有渴、湿,浓、淡、焦的区别,有死活、痴钝、模糊、混浊、涩滞、淋漓、酣畅、苍厚、沉雄、生气、活泼、淹润、恬静的感觉。写意花鸟画中的勾勒,渴墨,湿墨、焦墨兼施:点垛点染法的翎毛,多用破墨和套墨,晕染渲斡多用积墨:大写则用泼墨,谑墨。用焦墨渴墨不能枯窘:用湿墨泼墨不能涣漫、积潦,滞浊:运用破墨要求先淡墨后浓墨或反之。但以浓破淡易,以淡破浓难。清沈宗骞说;“以淡墨润浓墨则晦而钝,以浓墨破淡墨则鲜而美,故性先淡而后浓者为得。”黄宾虹先生讲“破墨之法,淡以浓破,湿以干破”,“浓不凝滞,淡不浮薄”。淋墨和积墨法,层层积染,多至数十层。跳墨是随时注意临近的墨色,有意地扩大墨阶,若墨之深浅分五等,作画时,将一等浓墨和四等淡墨相邻并用,以加强对比效果。泼墨多任笔自然,成竹在胸,随机灵变,淋淋漓漓,磅磅礴礴,活活泼泼。各种墨色要相互为用,要以淡得深,因渴成润,渴润间出。用墨也不能墨守旧规,一成不变。写意花鸟画家每喜使用淋漓的笔墨随意挥洒,只要有质有量,有空间距离感觉,笔简意足,形完意真,形在意中,就是取得了运墨的高度效果。
黄宾虹先生用墨,讲究一幅画中须备三种以上的墨法。他使用种种墨法,追求的是笔愈密致、形愈完整,墨愈苍郁。他主张渴笔焦墨要腴润,要刚而有柔、润而不枯,要求墨气淋漓。他也常用元人谑墨法,力求蓊郁生动的效果。白石老人讲求用墨的浑融变化,加强统一于笔的效果,体现在整幅画面上的是笔歌墨舞、抑扬疾徐的动人韵律,使人见物象而不见笔墨。笔墨要相互为用,不可脱节。运笔中要注意体现出韵律感,要通过不同的用笔方法,去追求不同的墨气和墨色。笔是骨,墨是筋肉,所谓“笔骨墨肤”,骨具然后筋络可连,血肉可附。若落笔轻浮,便容易被墨色所掩,用墨太丰,可减低质的真实感;太枯,则无气韵,太润,则又难得神理。笔韵从用墨高度出,要做到润含春雨,干裂秋风,渴而不枯,润而不肥。笔墨运用得好,才能处处通灵,处处醒透。明代陈鹤善于用墨,徐渭在题陈鹤的画幅中说:“滃然而云,莹然而雨,泣泣然而露也。”徐文长用云、雨、露来描写陈鹤作画用墨的高度效果。陈鹤是明季有名的写意泼墨画家,后来徐文长继承了他的画法,创立了泼墨一派。清石涛主张人要用法得法,法不得束缚人,认为法是人根据自然所创造的,笔墨有表现自然现象的功能,浓淡枯润要随自然形象而有变化。他说:“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这里,他认为画家借笔墨来写自己对天地万物的感受,用笔和体验事物(生活)有关,用墨和修养练习(蒙养)有关。他又说:“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在这里,也同样提出了笔墨运用和生活实践及一切文化修养的重要关系。清李复堂有题墨笔牡丹诗说:“空勾却是连香白,魏紫姚黄浅淡中,开在兰花最深处,墨浓如漆是深红。”这里提出了墨即是
笔墨的运用,是在作者深入生活感受认识的多次实践中,为表现现实物象服务的。我们所谈的笔墨,永远也不能和内容脱节。要实践生活,要熟练笔墨,要学习古人,又要跳出古人。若基本功不够,缺乏临摹功夫,不能掌握古人传统技法手段,只想从捷径中走出效果,当然难于达到目的;若一味临古,也只是功夫,不能作目的观。今天的创作,首先要求形象真、意境新、气势宏,能体现时代精神。有笔墨的画,更应从思想、精神、情感上着眼。总之,不重视生活体验,单纯玩弄笔墨情趣,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坑。但不重视笔墨,又必然不能表现客观物象的艺术真实。因此,在生活的基础上,必须努力于笔墨技法的锻炼。画贵苍润,苍即笔力,润即墨彩,笔墨功深,深入物理,曲尽物态,然后才能气韵生动。如沉沦于恶俗,则流荡难返。
清朝 朱耷 扬州八怪等
工笔花鸟是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艺术形式,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精深的表现技法。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笔画鸟画的历史和现状,并对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掌握工笔花鸟画的勾线、造型、设色等方面的技法技能。要求学生从临摹古代工笔花鸟画入手,使学生能够领略到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与艺术特色,并在技法训练中逐步提高学生对工笔花鸟画的审美能力及审美趣味,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艺术修养的目的,逐步解决淡彩、重彩花鸟画中的造型、色彩、构图等问题,学会融会贯通,使其真正应用到作品中;通过写生积累必要的创作素材并获得真实的生活感受,使学生懂得生活是艺术品创作的源泉。要求学生通过对客观实物的描写,掌握对象的生长结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为以后的艺术创作从思想内涵到表现语言形式做出必要的准备。
工笔花鸟画概况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表现题材和内容上逐渐形成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画种,而从表现形式和风格上又可分为工笔与意笔两大流派。工笔花鸟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华”繁字,即今天“花”字的古写。意思是说中华大地是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中华大地上美丽的动物,植物图形塑造在工艺品上,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绘有鱼形、鹿形及植物纹饰。渐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遣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的骨刻鸟纹,已把鸟羽的细毛刻画得十分逼真。进入奴隶社会后,殷周的青铜器上出现了大量以象、凤、鹤、蝉等做装饰的纹样。纹样的组织十分巧妙,质朴而富于变化,工匠赋予了大胆的想象,创造出饕餮、夔龙、蟠螭等奇异的形象。秦以后,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秦代的瓦当纹样中,大量采用了动物、植物形象,造型概括,简练,黑白分布巧妙。常见的有鹿、虎、狗及朱雀、白鹤等,是现代人学习黑白装饰画的经典范例。在汉代石刻中,可以看到被工匠高度概括的动物形象,博大而有气势,如西安霍去病墓的石雕。在绘画作品中,70年代初期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就有夔龙与凤的形象,用线简洁随意,形象生动。虽然帛画仍以人物为主要内容,但动物形象也优美生动,各部比例特征准确,可以看出当时的画家已有很强的写实能力。早期的卷轴画中花鸟形象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或陪衬出现的,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有游龙、鸿鸟的飞舞形象;唐代周妨的《簪花仕女图》中有玉兰、牡丹、犬、鹤等形象,早期花鸟形象作为装饰大量出现在从属地位的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织品、建筑物上,后期作为点景形象出现在人物画中,直至唐代,随着绘画逐渐摆脱其为政治礼教和宗教服务而过渡为供观赏的艺术品时,花鸟画和山水画便作为独立的画种应运而生,概括地说,工笔花鸟画形成于唐,成熟于五代,而兴盛于两宋。
两宋
是工笔花鸟画的成熟时期,在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史上地位显赫,可以说两宋是工笔花鸟画的最高峰,这一时期,佳作频频,高手如云。北宋时扩大了“翰林图画院”的规模,并确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绘画考试升级制度,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工:笔花鸟画家。他们在绘画上重视写生,即:外师造化。故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风格各异。这一时期文人画也逐步形成,并涌现出—大批以四君子为题材的花鸟画作品,从表现手法卜看,也属偏工一路。徐熙之子徐崇嗣承其祖业,创立了没骨工笔花鸟画,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
南宋迁都杭州、钱塘一带,水土丰足,有渔米之乡的称号,桑蚕业发达,四季花木不断,鸟兽层出不穷,可谓“鸟语花鸟四季有,人间天堂处处春”。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为花鸟画的习作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再加上其特有的人文背景,故而吸引了一大批域外的花鸟画家前往并加入画院,形成一股很强
的绘画氛围。在这种条件下,工笔花鸟画更趋于成熟、完善,涌现出一批批成就不俗的工笔花鸟画家。
元、明、清的工笔花鸟画
化为没骨小写意花鸟一路,单纯从事没骨工笔的画家也已寥寥,且成就一般,未能形成气候。
近、现代及当代的工笔花鸟画
展也十分迅猛,与写意花鸟画一起共同成为时代的、不可缺少的艺术样式。清人石涛讲“笔墨当随时代”,工笔花鸟画也将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崭新的艺术样式。
出更高、更雅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将其推上一个更新的高度,这才是继承学习最终的目的。
提问:1、唐、五代、两宋时期花鸟画的典型代表及典型作品?
工笔花鸟画的工具和材料
版面材料
工笔画所用的版面材料包括:各类纸、绢等。这是传统工笔画的版面材料。现代工笔画还使用其他版面材料,如水彩纸、高丽纸、皮纸、麻布、树脂布、棉布等绢和纸
绢:绢的质地光泽细润,很适合画工细严整的工笔墨画,故延用至今。
绢为纯丝制就,呈平纹,有圆丝、扁丝两种,有生绢、熟绢之分。圆丝绢又称“原丝绢”,在古代绘画作品中常见。在这种绢上刷上一层胶矾水后就成为熟绢。原丝绢因未加捶砸而保持原来丝的形状,故丝与丝之间略有空隙,虽矾过但仍易漏,故目前使用者少。一般临摹古画时用,但目前也有一些画家利用这种特性,画出别具特色的工笔画。扁丝绢是捶砸后的绢。扁丝绢有丝本色和仿旧色两种,亦有未矾过需作者自己刷胶矾水的,矾过的绢质地稍硬挺,熟绢上色后不会渗开,适合工笔画的细线勾勒、多层渲染等技法,尤其适宜于表现虚幻和朦胧的效果。绢适合画淡彩法,浓淡相间法亦佳。选用绢作版面材料,应注意发挥绢的细润有光泽的特点。绢较之纸,价格稍贵,学生可根据自己经济条件选用。此外,在裱绢时,要注意抻平绢的横竖纹,因绢丝极易歪斜,尤其是画人物画,容易造成人物变形。
熟宣纸:生宣纸经过胶矾水刷制或浸泡就会成为熟宣纸,其性能是不渗水,就是不洇,故适合于画工整细腻的工笔画。它的品种较多,如清水宣、冰雪宣、书画笺、云母笺、蝉翼宣等。这些纸有薄有厚,胶矾水也有浓有淡,薄者适宜画淡彩,厚者适宜画重彩,其中蝉翼宣最薄,冰雪宣最厚。云母宣有微小的云母点,一般用于画山水或花卉,另有洒金笺和各种染色纸亦属于熟宣纸类。此外,熟宣纸还有泥金纸,目前已少见,系用真金涂制。清末任伯年的巨幅条屏作品《群仙祝寿图》即用泥金纸绘制而成,其效果金碧辉煌,华贵而不失雅丽。
麻纸类:皮纸、高丽纸、各类民间手工制纸都属此类。
①特点:纸稍厚,纤维长,略渗水。
⑵高丽纸有条纹,便于做肌理,加之稍渗水,效果较丰富,故现代工笔画家常用。高丽纸还能吸附厚重颜料,可画重彩法的工笔画,临摹壁画也很适宜。
③皮纸以温州皮纸较好,它质地较细,又呈长卷式,有数种长度和宽度,最宽为一米,最长为二十米,皮纸可矾为熟纸。
水彩纸:其性能与熟宣纸近似,水彩纸中质地较细密、比较薄的种类为好。
布类:①棉布:我国西藏的唐卡就是画在棉布上的,但棉布需加工处理。在棉布上加涂一层胶水和白粉的混合剂,干后磨平磨光,此布即不渗水且光洁好用。唐卡绘制方法与重彩法相同,多用矿物色和粉质颜料。现代工笔画也有棉布的。
②树脂布:用化学合成树脂涂制而成,质地硬挺不渗水。
③麻布(亚麻布):用亚麻布原材料刷一层胶水即可。
笔
墨
当代的许多画家也在尝试着运用一些其他画种的颜材。比如用景泰蓝的釉料加工成粉状,可以分成粗细不同的颜料,加胶水后可以画重彩,色泽饱和纯正。或用进口的水彩、水粉及炳烯颜料,进口的水彩水粉颜料色彩丰富,就一种红色来讲,就有冷暖色相不同的十几种红可供选择。而炳烯色附着力强,不易在托裱时遇水脱色。一些织染用的染料也可用来做画
粘接剂
胶:一般选用明胶
矾(明矾):半透明无色块状晶体
胶矾的用途:
“二胶一矾二斤半水”即二两胶一两矾二斤半水,可换算为:明胶60克+明矾30克+水1250克
夏季:六胶四矾
秋季:七胶三矾
冬季:八胶二矾
按比例配制胶矾水,需注意,明矾对纸、绢的腐蚀作用大,矾重易脆,画的寿命不长,尽量少用矾。而胶大了,画面打滑,颜色、墨色灰白无光。配制时宁稀勿浓。调配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笔洗和调色盘
1、笔洗:盛水,用以洗笔和调墨、调色,陶器、瓷器、较大的盛水器皿均可。
2、调色盘:白色蘸碟,不要太大,小、深为好。
工笔花鸟画技法的衍变
工笔花卉的白描技法详细步骤
用笔的要求
勾白描花卉的先后顺序
白描的墨色及用笔要求http://s5/small/c4596165te09af3460194&690
白描花卉不用色彩,只用墨色变化来体现花卉的质感,用墨的基本原则还是本着体现花卉自身的质感为主。一般来讲,用淡墨及较细的线来勾花瓣,用重墨及较粗的线条来勾叶、茎、花萼及花柄,而勾皴树干则用中墨干笔,花丝则用中墨或淡墨勾,而花药则用浓墨来点。对于固有色较深的花卉,例如:辛夷、红山茶、紫牡丹等,勾白描时花头的用色则要用中墨来勾,而花卉固有色为白色时,例如:白百合、梨花、白蝴蝶兰等,用墨色则要淡。总之,白描的墨色基本上要与花卉身身的固有色相匹配,而用线的粗细及用笔的变化的变化也要遵循花卉本身的质感,例如:勾山茶花的叶子,用墨要浓、要湿,用线要粗,这样勾出来的线光挺润泽,能够体现山茶花叶子的光亮、厚实的质感。再比如勾树干的起伏和裂纹形象,历代画家创造了许多“皴”、“擦”技法。“皴”是指有比较明显形象的断续的笔触,用一表现树木和山石起伏裂纹形象;“擦”是指没有明显形象的干笔擦抹,用来补充勾皴笔法,使之更含混,毛涩,加强树石的质感。
白描的整体要求
因此,白描是一幅工笔花鸟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而用线的要求也最为严格。所以初练的学习者一定要打好白描基础,有过硬的白描功底,它直接影响到将来的染色和对整幅画而后把握。对线的认识与掌握可以使画家终身受益
工笔花卉的着染上色技法
介绍几种常见染法
8、烘托:大面积的平涂底色叫烘托。一般表现白花时常用此法,或要造成画面特有的一种色调,也用烘托法。可以用排队笔蘸色后在已勾好的白描稿上直接平涂,把花和叶全部覆盖上底色,这种染法容易均匀,优点是能够形成统一的色彩氛围,缺点是白花部分被罩住了。为避免白色部分着色,可先用薄白粉平涂,在刷上底色后,趁未干时,连粉带色用吸水纸吸走,这样白花部分就可以不被底色染上颜色。另一种办法是空开白花,掏着染。这样所留部分则会保持亮度,但底色如衔接不好,速度太慢,则会留水迹,影响画面效果。并且所调颜色要够用,千万不可边调边用,一是颜色不同,二是薄厚不同,尽量调够颜色。烘托颜色也可采用渐变法,颜色过渡可按色调需要来按排。
9、
特殊技法
1、
把纸揉皱皴染底色,使底子出现自然纹裂的肌理。
2、
把纸放在凹凸不平的底子上拓印,或用丝瓜瓤、纸团等拍打底子都可以产生不同的班驳陆离的纹理。
3、
喷弹大的白粉色点表现雪花,细小的色点可代替渲染大片底色,或把某一部分喷虚,制造朦胧效果,可用单色,也可用几个颜色间着喷,还可以将刷过墨或重色的纸铺平,趁湿喷清水,制造斑点效果。
4、
前面已介绍过,不再赘述。
5、
在染色后趁湿洒盐,盐把颜色推开,产生肌理,干后把盐除掉,效果新奇。
6、
在国画水质色彩中混入油类或油质颜料,利用油水不相溶的原理,使墨与色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7、
8、
利用绢的透明性,在绢背后勾染,正面虚虚濛濛,也可把主体画在绢上,背景画在托画的纸上,画托好后虚实对比,效果也很好。
9、
在熟纸上先上重颜色,干后,在纸下垫入有肌理的物体,如水彩纸、粗布、木板等用刷子蘸清水小心洗刷,肌理自然生动。
10、泼墨
此法常用于大写意画中,但用于工笔画中,却可造成大气磅礴的特殊感觉。
11、驳落
完成勾线,染色后,按照形象及画面的需要,把厚薄不同的粉状颜色涂在画面之上,等厚颜料干后,有目的地将某些部分或揉或刮或用刷子刷,让其自由脱落,造成自然天成的班驳效果。
特殊技法颇多,只要从表现主题,意境出发,我们还会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新鲜的技法。
工笔花鸟画的用色特点
1、活色
2、装饰性与自然生动性相结合
3、用色调渲染意境
工笔花卉着染的形式和步骤
工笔花卉着染有湿染、淡彩、重彩、没骨等多种形式。
1、
用浓淡不同的墨色着染,不用色,充分利用焦、浓、重、淡、清的多种层次及不同勾皴笔法来表现花卉的形质、空间,适宜表现野逸的情致。
2、
用透明水色为主进行着染的形式。
淡彩的着染步骤:
①染茎叶:叶子正面用花青或墨分染,再统染大的层次,再用绿色罩染,然后可用花青勾侧脉,如染得充分或者是小叶也可不勾。叶子反面绿色的用草绿色分染、统染,罩偏黄的草绿色,亮部分染三绿,用草绿勾侧脉。叶子反面为胭红色的可用赭石调胭脂染叶尖,用淡草绿与之接染或点染,勾胭脂脉。秋天红叶,一种方法是用墨分染底色,罩色时用草绿和赭黄、朱磦、朱砂等色接染,正面偏红,反面较浅;另一种方法是以胭脂或深曙红分染,罩染朱磦。以上两法都可用胭脂勾侧脉。
②染花头:一般浅色花都以白粉平涂或以亮面向暗部分染为底色,然后用各种色彩分染。如白色花用淡草绿加少量赭石调成芽绿分染;粉红色花用淡曙红分染;黄花用藤黄分染,最深处可在藤黄中加少量赭石分染;浅藕荷色可用曙红加少量花青分染。也可以用各色与白粉接染。
橘黄色花头用藤黄加白粉打底,用朱磦加藤黄分染。
朱红色花先用深曙红或胭脂分染,罩染朱磦。
③点花蕊:点花蕊须在花头染好后进行。雌蕊明显的先勾染雌蕊,如牡丹雌蕊用草绿和胭脂接染,用胭脂勾筋。雄蕊多数用白粉勾花丝,用浓藤黄的粉立粉法点花药。
3
用石青、石绿、石黄、朱砂、蛤粉等不透明石色为主进行着染的画法称为重彩。重彩画鲜丽凝重,有浓厚的装饰风格。现代多与淡彩法结合。石色不易染匀,必须薄涂多次,且必须在底色上罩一层胶矾水固定色。
4、
没骨法是用墨线勾勒轮廓,只用着染色彩的水迹形成花叶形象的方法。
①工细没骨画法:白描稿放在纸、绢下面,然后按淡彩的分染、罩染法或用接染点染法着染,干后勾脉,点蕊。
②接近意笔的点染法点出花叶形象,笔触自然生动,熟练的点染法也可用生宣纸画。
总之,现代工笔画的材料越来越丰富,技法越来越新颖,同学们也可根据自己的立意进行大胆的创新实践,不必拘泥于某些格式,但一些传统的技法还是不能丢弃的,在保持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自己的画面更加完美。
!中国画工笔花卉几种常见颜色的染法
白花的染法:以白百合花为例。
(2)分染芽绿,芽绿由藤黄加花青稍加些赭石或
粉红花:以大丽花为例。
1、平涂薄白粉。
2、分染曙红(牡丹红)沿花瓣起伏关系分染二至三遍。
3、提白。
4、统染曙红,按花瓣的前后关系统染。
5、勒筋。对中间部分比较突出和浓重的那部分,用曙红稍加些胭脂复勒。
6、可在反面托白。见下图:
黄色花:以菊花为例。
1、平涂黄粉(藤黄加白粉)一定要薄。
2、分染藤黄,正面的遍数可稍多些,反面染二至三遍即可,最后正面的藤黄可再加些硃磦或赭石再分染,但颜色要保持一定的鲜嫩,千万不可染焦。
3、统染藤黄。
4、可在反面托藤黄加白粉。
5、点花蕊:菊花的花蕊有一定的装饰性,借鉴宋人册页中菊花花蕊的表现手法,用细笔蘸上浓稠的白粉,最外一层点成“山”字型,然后里圈点U字型,最后点成小圆点状,蕊与蕊之间呈“品”字型,交叉错落,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可忽大忽小,切不可连串在一起。如点串,应立即用清水笔把局部洗掉,但笔尖要小,尽量不碰到已点好的部分,待蕊已全部干透后,如胶合适的话,可出现小坑,这时用两支笔接染,一支笔蘸草绿(藤黄加花青),另一支笔蘸藤黄,蕊中心部分染草绿,另一支笔蘸草绿周围接染藤黄到四周,从草绿变藤黄,过渡自然,并且小坑部分会留下更多颜色,有一定的立体感。但注意接染时用笔要快,否则会把已点好的白粉勾起来和泥,就前功尽弃了,只能全部洗掉从头再来。
朱砂花:以红山茶花为例。
朱砂花的染法以石色为主,按传统技法正面平涂朱砂,反面平涂硃磦加白粉,然后正面分染曙红加胭脂,反面分染硃磦,最后可用胭脂勒花瓣,因为在石色上染色,所以不容易均匀,会出现水迹,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常常在每画完一遍后一次胶矾水,起到固定作用,再在上面重复染,即所谓“三矾九染”。但这种方法比较费时。见下图:
以芙蓉花为例:
正面:1、分染曙红,沿着已勾的花的筋脉分染二至三遍,但四周边缘部分要留白,明暗起伏要分明。
2、统染曙红,把芙蓉筒状的感觉利用统染体现出来。
3、罩染朱砂,朱砂的浓度要饱和,太薄,朱砂花浓重的感觉体现不出来,太厚分染的关系全部被压住,就显得太平板,尽量在浓度合适时一遍完成,也可用胭脂提花筋。
反面:㈠平涂硃磦加白粉。
紫红色花:以紫牡丹为例。
紫红色花头的染法是比较复杂的,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正面:1、花青分染(也可用墨色分染,但花青分染后的紫红花颜色偏冷,墨色分染后的紫红色偏暖)。分染的形状要与花瓣的起伏形状相符,分染三到四遍,但每遍都要保持一定的明暗关系,使体积变化关系明显。
2、分染、统染洋红:染紫红花最好用末状洋染。但初学者也可用曙红代替,但用西洋红染后可有丝绒般的感觉,而曙红则没有这种肌理效果。末状西洋红加胶加水后可用。用前可先试验一下加胶的大小,太大不易晕染,太小则会脱色,反复染上二三遍,分染的面积大小以底色的花青的面积大小为依照。分染之后可统染。
3、罩染:最后一遍可用西洋红把正瓣平涂,但颜色不易太厚。以能看出紫红色为主,因为西洋红覆盖上,则会变成红花,而不是紫红色花了。
反面:1、用曙红加花青分染。
2、用薄白粉从外往里提白。
3、用曙红分染。
4、用曙红罩染。
勾花丝点花蕊
用草绿和曙红接染画子房,用白粉勾花丝,花丝要有交叉,用藤黄加白粉点花药,还可用胭脂复勒花瓣。
叶子的染法
常见的叶子有绿叶及墨绿叶两种颜色染法;
绿叶以花青分染,花青统染,草绿罩染。草绿颜色要饱和,有一定的水分,罩出来的效果才会有滋润饱满的质感。
墨绿叶以墨色分染打底,墨色统染,罩染淡草绿。墨绿叶色相偏暖,适于与朱砂花或暖色花相配。
另外对于小幅作品,叶子正面分染时可留水线,水线的宽度基本与所勾叶子的主筋宽度相似,水线要留得整齐均匀,有一定的装饰美感,而对于大幅作品和大面积的叶子来讲则不必留水线。
叶子的反面及茎,颜色比较浅,有两种染色技法:
(1)平涂淡草绿。
(2)分染草绿。
(3)用三绿提染(铝袋三绿在用时要适当兑些藤黄和白粉)。
(4)用草绿复勒主筋。
另一种技法为接染法:一支笔蘸草绿染叶子的暗部,另一支笔蘸曙红稍加胭脂接染叶尖两种颜色自然融合,最后可用胭脂复勒主筋,这种方法适于染较鲜嫩的叶子,颜色变化自然生动,而且比较省时,同样茎也可照上述两种染法。
木本树干可用赭墨与草绿接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