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艾师傅
艾师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2,929
  • 关注人气:1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伏天阳气旺!冬病夏调要趁“热”,做好4事,阳气足、寒湿逃!

(2024-07-25 14:33:53)
标签:

艾条

健康

养生

中医

三伏天

分类: 艾灸祛常病


三伏是一年最闷热潮湿的阶段,也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


根据古人“天人相应”的理论,当自然界的阴阳平衡发生动态变化时,人体的阴阳平衡也要随之发生改变。

三伏天阳气旺!冬病夏调要趁“热”,做好4事,阳气足、寒湿逃!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好生活作息及饮食起居,就很容易诱发各种身体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趁热”养生呢?


一、保养阳气勿贪凉


三伏天为夏令时节,按照《黄帝内经》");">所说的养生原则,“春夏当养阳”。


此时阳气旺盛,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出汗多,消耗阳气多;再加上乘凉饮冷,更易伤阳,所以春夏要保养阳气,我们常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这个道理。


夏天大家喜欢贪凉,容易脾胃虚寒");">,这个时候吃点辛温发散的生姜,有助于温胃散寒。

三伏天阳气旺!冬病夏调要趁“热”,做好4事,阳气足、寒湿逃!


冬病夏调的三伏灸,也是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


在夏季阳气最旺之时,运用艾灸,能很好的应对阴寒内盛的问题,因为艾灸具有温经通络、补气运血、祛寒除 湿、调节人体阳气的效果。


此时阳气发泄,毛孔张开,气血趋于体表,艾灸的能量更容易被身体“接纳”。


常用艾灸保健穴:神阙穴");">、关元穴、大椎穴、肾俞穴、命门穴、足三里等。

三伏天阳气旺!冬病夏调要趁“热”,做好4事,阳气足、寒湿逃!


二、顾护脾胃忌油腻


按照传统养生学的理论来说,肝、心、脾、肺、肾五个脏腑,对应四季来说的话,还少了一个季节。


因此,古人特地在春夏秋冬之外又补充了一个季节,叫做长夏,即农历六月,三伏天正在其中。


古人云:“脾主长夏”,故三伏天更应重点顾护脾胃。

三伏天阳气旺!冬病夏调要趁“热”,做好4事,阳气足、寒湿逃!

三伏天阳气旺盛,不宜过补,此时应当疏通脏腑、调畅气机,饮食调养应以健脾养胃、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主。


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如果过食肥甘腻补之物,易致损胃伤脾,不利健康。

过于辛热,容易生火;过于寒凉,助湿生痰,都不可取。


这里推荐一些药食同源的食物,如茯苓、山药、芡实、陈皮、牛蒡等,平时做菜、做汤、炖肉都可以放点。


调理脾胃还可以艾灸中脘穴、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白穴");">通过艾灸的阳热之气,对健脾养胃有很不错的效果。


三、伏天运动有讲究


三伏天气炎热,适当出汗可以调节体温,调和营卫,利于气血条畅。

反之,经常大汗淋漓,不利于身体健康。

三伏天阳气旺!冬病夏调要趁“热”,做好4事,阳气足、寒湿逃!

中医有“汗血同源”之说,汗由津液所化生,津液与血均为水谷精微,汗为血之源。出汗过多,容易耗伤津血及阳气,可致气血两伤,心失所养,出现心慌、气短等状况。


运动应讲究“轻慢”,运动项目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

间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场地宜选择在庭院、公园等空气新鲜的地方。


运动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能量,切忌立即吹风扇、空调或洗冷水澡;这样只会让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出,还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头 痛等不适。


四、潮湿闷热防邪气


三伏天潮湿闷热,人体毛孔开放,腠理开泄,阳气浮于肌表;津液蒸而为汗徐徐而出,表里阴阳相对平衡,则安然无疾。

三伏天阳气旺!冬病夏调要趁“热”,做好4事,阳气足、寒湿逃!

如果长时间处在空调环境中,人们容易患上“空调病”

比如鼻塞、打喷嚏、头 痛甚或感冒;

颈、肩、背、腰、膝等局部或者全身关节酸痛;

思想不集中或精神不振、昏沉乏力、时感疲劳;

过敏体质人群在空调环境中极易诱发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 喘、眼睛、咽喉或者皮肤干燥瘙痒等。


三伏天使用空调温度应控制在26以上,同时注意通风,每天定时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从空调环境中外出,应先让身体逐步适应后再外出。

三伏天阳气旺!冬病夏调要趁“热”,做好4事,阳气足、寒湿逃!

对于长期在空调房内的人,应多喝开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来增强身体素质。




三伏天虽酷暑难耐,但只要掌握正确科学的养生原则,适时调整生活作息、饮食起居等,“苦夏”也能健康愉快地度过。


温馨提示:因人体差异大,以上灸疗处方,仅供参考,请务必亲自体会求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