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卷十八傳(续35)
(2022-12-24 14:18:30)
标签:
《群書治要》選讀经典學習 |
傳(续35)
【原文】於是吳王懼然易容(1)。捐薦去几(2)。危坐而聽(3)。先生曰。接輿避世(4)。箕子陽狂(5)。此二子者。皆避濁世(6)以全其身者也。使遇明王聖主得賜清燕(7)之閑。寬和之色(8)發憤畢誠(9)圖畫(10)安危。揆度(11)得失。上以安主體(12)下以便萬民(13)。則五帝三王之道(14)。可幾(15)而見也。故伊尹(16)蒙恥辱。負鼎俎以干湯(17)。太公釣於渭之陽(18)以見文王。心和意同(19)。謀無不成(20)計無不從(21)。深念遠慮(22)。引義以正其身(23)。推恩以廣下(24)。本仁祖義。裒有德(25)。祿賢能(26)。誅惡亂(27)。總遠方(28)。壹統類(29)。美風俗(30)。此帝王所由昌也。上不變天性(31)。下不奪人倫(32)。則天地和洽(33)遠方懷(34)之。故號聖王。於是裂地定封(35)。爵為公侯(36)。傳國(37)子孫。名顯後世。民到於今(38)稱之。以遇湯與文王也。太公。伊尹以如此。龍逢。比干獨如彼。豈不哀哉(39)。故曰。談何容易。
【注释】(1)懼然易容:惧然,驚视貌;驚貌。惧通“瞿”。易容,改变脸色。(2)捐薦去几:捐薦,去掉薦席,表示謙遜。顏師古註:“捐薦席而去冯几,自貶損也。”(3)危坐而聽:危坐,古人以两膝著地,耸起上身为“危坐”,即正身而跪,表示严肃恭敬。后泛指正身而坐。(4)接舆避世:接舆,春秋楚隐士,佯狂不仕。姓陸,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亦以代指隐士。《论语
·
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邢昺疏:“接舆,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昭王时,政令无常,乃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避世,逃避尘世;逃避乱世。(5)箕子阳狂:箕子,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名胥余,作为中华第一哲人,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其流风遺韵,至今犹存。阳狂,犹佯狂,装疯。(6)浊世:混乱的时世。(7)清燕:亦作“清讌”。清闲;安逸。(8)宽和之色:宽和,宽厚谦和。色,面色,脸色。(9)发愤毕成:发愤,勤奋;决心努力。毕成,指竭尽忠诚。(10)图画:谋划。(11)揆度:揣度,估量。(12)上以安主体:安,使安定。主体,指君主的统治地位。(13)下以便万民:便,便利。万民,广大百姓。(14)则五帝三王之道:五帝,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15)幾:隱微。多指事物的迹象、先兆。(16)伊尹:商汤大臣,名伊,一名挚,尹是官名。相传生于伊水,故名。(17)負鼎俎以干湯:負,以背載物。鼎俎,泛稱割烹的用具。干,干謁(对人有所求而请见)。汤,商朝的开国之君,又称成汤、成唐、武汤、武王、无乙等。(18)太公钓于渭之阳:太公,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俗称姜太公。据《史记
·
齐太公世家》载,尚穷困年老,钓于渭滨。文王出猎,遇之,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称太公望。钓,以钓具获取水生动物。谓,水名。黄河最大水流,源出甘肃省鸟鼠山,横贯陕西省中部,至潼关入黄河。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19)心合意同:思想观念完全一致。(20)谋无不成:谋,谋虑;谋划。成,成功。(21)从:听从;顺从。(22)深念远虑:深念,深深思考。远虑,深远的计虑,亦指计虑深远。(23)引义以正其身:引义,引用义理。正,端正。(24)推恩以广下:推恩,广施恩惠,移恩。广,扩展,推广。下,臣下;百姓。(25)裒有德:裒(pòu),聚集。有德,指有德行的人。(26)祿賢能:祿,給予俸祿。賢能,有德行有才能的人。(27)誅惡亂:誅,诛杀。恶乱,作恶为乱者。(28)總遠方:总,总揽。远方,此处指远方之民。(29)壹統類:壹,统一;一致。统类,纲纪和条例。(30)美风俗:美,使事物变美,变好。风俗,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31)天性:犹天命,指上天的意旨或上天安排的命运。(32)下不夺人伦:夺,犹乱。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尊卑长幼之间的等级关系。(33)和洽:安定融洽;和睦融洽。(34)怀:归向。(35)裂地定封:裂地,划分土地。定封,确定封地,爵位。(36)爵为公侯:爵,授爵或授官。公侯,公爵与侯爵。(37)传国:古谓帝王传位给子孙或让位给他人。(38)于今:如今;现在。(39)岂不哀哉:岂,难道。哀,悲痛;悲伤。
【译文】“此时,吴王惧然改变神色,撤去草席,离开靠身的桌几,端正地坐著来听。非有先生说‘接舆远避社会,箕子佯装疯癫。这两位贤人,都是逃避污浊的世道来保全其身的。假使他们遇到圣明的君主,能赐予其清静闲适的生活,宽容温和的脸色,使其发愤竭尽忠诚,策划国家安危大事,考察国家政事得失,对上使君主身心安泰,对下使人民生活安逸,那么五帝三王的治世之道,差不多就可以看到了。所以伊尹蒙受曾为奴隶的耻辱,负鼎持俎去求见商汤;姜太公垂钓于渭水北岸以拜会周文王。君臣之间心和意同,谋无不成,计无不从。深思远虑,援引正义来端正其身,广施恩惠,扩展到天下之人;根据仁义的原则,使有德之人聚集,给贤能之才以厚禄;诛罚奸恶乱党,汇集远方之民,统一法令条例,使风俗美好,这些都是帝王得以昌盛的原由。在上不改变天性,对下不丧失人伦,那么天地就会和洽,远方之民就会归向他,所以叫做“圣王”。于是,进行裂土分封,给以公侯爵位,传国于子孙,声名著称于后世,人民到现在还在称颂他。这是因为伊尹和姜太公遇上了商汤和文王啊。太公、伊尹的结局如此显荣,而关龙逢、比干偏偏是那样的遭遇,难道不令人伤悲吗?所以说,向君主进言不容易呀!’”
前一篇:《群書治要》卷十八傳(续2)
后一篇:《群書治要》卷十八傳(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