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赐死岳飞之前,宋高宗的一份圣旨,其中书法绝美,而内容却让人不寒而栗!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赐死岳飞之前,宋高宗的一份圣旨,其中书法绝美,而内容却让人不寒而栗!
历史对宋高宗赵构评价是多方面的,有人则说他是“昏君之主”,也有人认为他是“中兴之主”,说他是中兴之主是因为他是南宋的开创者,他的一些政治方针成功为宋朝延续了百年光景,而他的书法水平更是直追二王,在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他的书法水平也是佼佼者。而说他是“昏君之主”则是因为他听信秦桧奸臣之言,害死了名将岳飞。
说到害死名将岳飞,以下这幅字,就是赵构写与岳飞的密旨,也是圣旨中的一种,此作全称《赐岳飞批剳卷》,由宋高宗赵构亲笔,他以行楷的形式书写了此作。此作虽为密信,但于后人看来,它却是一幅书法佳作,全卷共17行,99个字,形态修长,笔画灵动。
对于此作若单论书法而言,不看其内容的话,它无疑是一件可与王羲之《兰亭序》相媲美的杰作,深得晋人笔法神韵。其书法用笔细腻,顺锋入纸,行笔中锋,点画秀润潇洒,结字欹侧多变,笔路清晰,气息流畅。然而,若仅仅把目光停留在笔墨之美上,便辜负了这件作品背后沉重的历史。
故事要从这里说起,那是公元的1134年即绍兴四年,岳飞在抗金的战场上屡建奇功,他收复了湖北、河南的失地。
战事胶着之际,赵构写下这道圣旨。开篇对岳飞的问候看似温情脉脉,但紧接着提到淮西军叛,提及长江上流防务,要求岳飞小心行事。最后那句
“如卿体国,岂待多言”,在书法的温润下,隐藏着君王的威压。
此时的赵构他既需要岳飞守住防线,又忌惮其声望。他想要借助岳家军的力量来撑起南宋的半壁江山,又不愿给予岳飞过多自主权,甚至在暗中布局削弱兵权。
其实这就是帝王权术里的一个驭人之术,此时的岳飞怕是已功高盖主且具有拥兵自重的风险,赵构利用小人来削弱其权力,在赵构除掉岳飞之后没多久,秦桧也跟着被除,此时的他清楚得很,将所有的过错都归到秦桧那去。
他在信中还写到,淮西军叛后,江淮防线告急,内部武将拥兵自重、指挥体系混乱。
长江防线看似坚固,实则暗藏危机。更让赵构睡不好觉的是,要是岳飞真把金国打败,把被俘的宋钦宗救回来,那自己这个皇帝还能坐得稳吗?
所以赵构对岳飞是又依赖又害怕,既想让他守住防线,又处处提防,暗中想办法削弱他的兵权。每次下发的圣旨,表面上是安排军事任务,实际上都藏着对岳飞的试探和猜忌。
从书法角度看,这种矛盾心态也融入笔墨之中。点画的灵动掩不住整体的凝重,结字的多变似在暗合内心的纠结。赵构在书写时,或许也在权衡,试图用这柔美的笔触,传达出复杂的政治意图。
岳飞打小就想着精忠报国,接到圣旨那一刻,他心里跟明镜似的 ——
皇帝既要用他保江山,又在防着他功高震主。他就像踩在钢丝上的人,一边是对国家的忠诚,一边是皇帝的猜忌,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他知道违抗圣旨就是不忠,可顺着皇帝心意又憋屈得慌。满心的报国热情,却要被这复杂的君臣关系捆住手脚。他也只能咬着牙,在夹缝里尽最大努力带兵打仗。
谁能想到,他一心护着的皇帝,早就对他起了杀心。最后在风波亭,这位满腔热血的大英雄,没倒在金兵手里,却死在了自己效忠的朝廷手里,实在让人惋惜。
当看完书法以后,再看这封圣旨的内容,实在是让人不寒而栗。表面上是慰问岳飞,说他辛苦了,实际上恩威并施,表现出对北伐消极的态度。
只可惜岳飞没有明白赵构的意思,否则的话,恐怕也不会死的那么冤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