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静山|黄宾虹《画学通论》的价值

(2025-07-18 15:35:51)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静山 | 黄宾虹《画学通论》的价值






黄宾虹的《画学通论》是其晚年系统总结中国画学思想的核心著作,凝聚了他毕生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精髓。这部著作不仅是对传统画学的深度梳理,更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传统艺术遭遇现代性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绘画本体价值与未来发展路径的前瞻性思考。其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及美术史价值相互交织,共同构筑了中国近现代画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一、历史价值:承前启后的理论枢纽

1. 对传统画学的系统整合与升华。

黄宾虹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将散见于历代画论、题跋、笔记中的绘画思想进行系统化整合。他梳理了从六朝谢赫“六法”到清代“四王”,金石学影响下的笔墨演变脉络,尤其强调清代道光、咸丰年间金石学入画引发的笔墨复兴,即“道咸中兴”的历史意义。这种整合并非简单汇编,而是以“笔墨精神”为核心主线,构建起一套贯通古今的画学体系,使传统理论从经验式片段升华为具有逻辑性的知识系统。

2. 回应“西学东渐”的文化自觉。

20世纪初,中国画面临“科学写实主义”的冲击,康有为、陈独秀等人甚至提出“中国画衰败论”。黄宾虹在《画学通论》中旗帜鲜明地捍卫中国画的独立价值。

一是批判“形似”至上。指出西画重“形”,而中国画以“意”为本,追求“不似之似”的至高境界,指出中西绘画的根本区别,突出中国绘画的民族特色。

二是强调文化主体性。提出“中国画有民族性,是为特长”,主张从自身传统中寻找创新动力,而非盲目追随西方,这一观点如今仍然震聋发聩。

这一鲜明立场为陷入身份焦虑的传统绘画提供了理论自信,推动了“国画改良”运动中的本土化探索,具有非常的历史意义。

3. 开启现代中国画理论建构的先河。

黄宾虹首次将“民学”概念引入画学,认为中国画本质是自由抒发性灵的“民学”艺术,与服务于宫廷教化的“君学”相对。

这一观点打破封建画论的权力叙事,赋予艺术以现代人文精神,为后来潘天寿“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及傅抱石对文人画精神的再阐释等理论奠定基础,影响至今,成为理解中国画文化基因的关键视角。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静山|黄宾虹《画学通论》的价值

二、美学价值:笔墨本体的哲学深化

1. “内美”论,超越形式的精神性追求。

黄宾虹提出“内美” 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区别于外在的人为“修饰之美”,是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独特之处。

他认为内美直接源于笔墨,“国画精神,全观笔墨”。笔墨不仅是技法,更是承载画家品格、学问、生命体验的媒介,将笔墨上升到哲学高度。

再者内美通于自然,主张主体精神与自然造化,即“山水为我所有”与“江山如画”的辩证统一,笔墨应传递自然内在的“浑厚华滋”之气。

这一理论将中国画从“形神论”推向更深的哲学层面,直指艺术与宇宙生命的本体关联。

2. “五笔七墨”的体系化创造。

《画学通论》对笔墨技法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系统化提炼:
五笔即“平、留、圆、重、变”,揭示用笔的力学规律与审美规范,强调“如锥画沙”“屋漏痕”等书法性笔触的金石力度。

七墨即“浓、淡、破、泼、积、焦、宿”,拓展墨法的表现维度,尤重“积墨法”的层叠浑厚与“破墨法”的氤氲生机,还独创“渍墨法”理论,建立独特的墨法体系。

这套体系不仅是对技法的总结,更赋予笔墨以独立审美价值,使“笔墨中心论”成为现代中国画批评的核心标准。

3. “师古人”与“师造化”的辩证统一。

黄宾虹超越明清摹古派与写实派的二元对立,以绘画史的眼光审视历代名家名作,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师古人需“得神遗貌”,临摹重在领悟古人“笔墨精神”,而非拘泥于外在形迹,更非以形似为鹄的。

二是师造化要“取舍由人”,写生须经主体提炼,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高度。

这一思想调和了传统与创新的矛盾,为画家提供了“入古出新”的方法论路径。

4. “金石入画”的美学升华。

他将清代金石学对绘画的影响提升至美学高度。

将金石碑版的“斑驳古厚”质感,转化为笔墨的“苍润”之美,以篆籀笔法的“圆劲涩重”,强化了线条的“内力”表现,使传统绘画从“柔媚”转向“浑厚”,重构了传统审美的价值坐标。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静山|黄宾虹《画学通论》的价值

三、美术史价值:以理论自觉重构中国绘画史的认知框架与方法论

(一)重构中国绘画史的发展逻辑,从“笔墨语言”的演变切入。

传统绘画史多聚焦朝代更迭、画家师承与风格流派,而黄宾虹首次将笔墨语言的自主演进作为美术史发展的核心脉络。

1. 提出“笔墨三阶段论”将中国绘画史分为三期:

上古期即“晋唐”,以“勾线填色”为主,笔法简朴,如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

中古期即“宋元”,笔墨融合,墨法觉醒,如范宽“雨点皴”、米芾“米点皴”、黄公望“干笔皴擦”等。

近世期即“明清至今”,笔墨独立成为审美主体,如徐渭泼墨、程邃焦墨、“道咸金石画派”的篆籀笔法。

这种分期打破“朝代史”局限,揭示艺术本体的内在进化规律,视角独特。

2. 重评“道咸中兴”的历史地位。

力排“四王摹古导致衰败”的流行观点,指出清代道光、咸丰年间金石学兴起,推动画家以金石碑版笔法入画,如包世臣、吴熙载、赵之谦等,使笔墨获得“浑厚苍莽”的金石质感,实为“文艺复兴式的革新”。为被忽视的晚清绘画正名,填补美术史的叙事空白。

(二)确立“笔墨精神”为美术史评价的终极标准。

黄宾虹将“笔墨”提升至文化精神载体的高度,构建了一套以笔墨为核心的美术史价值评判体系。

1. 批判“南北宗论”的教条化。

反对董其昌以来以禅喻画的简单二分,主张“笔墨无分南北,惟论雅俗”。

贬斥“柔靡浮薄”的院体画与“空疏泛滥”的末流文人画。

推崇北宋范宽、元代吴镇等“积墨深厚”者,因其笔墨中蕴含“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生命力。

消解门户之见,回归艺术本体价值评判,彰显了百川归海的宏大胸襟。

2. 揭示“笔墨”与“民族精神”的同构性。

黄宾虹提出:“中国画舍笔墨而无他……笔墨精神即民族精神。”

认为笔墨中“平、留、圆、重、变”的笔法规范,对应儒家“中和”、道家“循环”、金石“刚健”等文化基因,是华夏美学的物质化呈现。

为“中国画民族性”提供了具象化的理论支点。

(三)开创“实践与理论互证”的美术史研究方法。

黄宾虹以“画家兼学者”的双重身份,革新了美术史研究路径。

1. 从实践反推理论。

以其自身数十年笔墨实验,如晚年“黑密厚重”的积墨山水,验证史论观点,证明“五笔七墨”体系并非空谈,而是源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用知行合一的方式弥合了美术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割裂,摒弃空谈理论的隔靴搔痒。

2. 以鉴藏实证历史。

凭借精深的书画鉴定功力,曾掌故宫古物鉴定,以丰富经验从真迹笔墨特征出发辨析画史真伪。

指出“南宋马夏派”刚劲斧劈皴对元代水墨的启蒙作用,通过笔性分析,质疑部分“文人写意画”的托名之作。

推动美术史研究从文献考据转向“物质性”实证,注重笔墨、材质、形式等,突出画面本体的重要性。

(四)对现代美术史学科建设的奠基性影响。

1.史观革新方面,启发了童书业、俞剑华等学者对“笔墨演进史”的深入研究,影响了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的编纂逻辑。

2.方法论启示方面,如潘天寿“中西绘画双峰论”、石鲁“以神写形”等理论,均受其“笔墨主体论”启发。

3.文化价值重估,促使学界重新审视文人画传统外的金石画派、民间绘画,并客观指出“扬州画派”的俗化缺陷。

4.国际对话资本方面,其“笔墨独立审美”理论,成为二十世纪中西方艺术对话中,中国画价值体系的核心话语。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静山|黄宾虹《画学通论》的价值

四、穿越时代的多重启示

历史维度方面。《画学通论》是传统画学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文本。它既是对千年文脉的“守正”,亦是在西潮冲击下的“开新”,为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存续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柱,其“民学”“笔墨独立”“内美”等概念至今仍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命题。

美学维度方面。黄宾虹将中国画提升至哲学与生命境界的层面,其“笔墨精神论”“内美观”超越了技法层面,直指艺术的本体价值。他对“浑厚华滋”的追求,不仅是对个人风格的探索,更是对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深层诠释。

美术史维度方面。《画学通论》是一部重写美术史的“破界之书”。它以笔墨为轴,重构了中国绘画史的演进逻辑;
以实践为基,确立了“技进乎道”的研究范式;以文化为魂,捍卫了民族艺术的评价话语权。

黄宾虹的《画学通论》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古老的笔墨传统与现代的艺术自觉。当西方艺术史家以形式分析、社会史观解构中国绘画时,黄宾虹证明,笔墨语言的自主性演变本身,就是中国美术史最深邃的叙事主线。在全球化语境下,它不断提醒我们:中国画的革新必须扎根于中国文化基因的深处,在笔墨的呼吸间寻找与时代对话的永恒力量。这部著作不仅是理解黄宾虹艺术的关键,更是探寻中国绘画未来走向的必读经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