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书法课堂之赵孟頫《道德经》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书法课堂之赵孟頫 《道德经》
来源:原创 石连坤 汉字书法之美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中的哲学经典,亦为历代书家所喜爱,传写不倦。其中赵孟頫所书的《道德经》以其精湛的书法技艺在诸家堪称翘楚。
赵孟頫自写小像
赵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别署水晶宫道人、鸥波。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益号文敏。赵孟頫幼时父亲即已离世,母亲曾鼓励他道:“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觊成人。”赵孟頫由是发奋励学,弱冠之际,文章、书法便声名远播。赵孟頫二十五岁时南宋灭亡,但身为“吴兴八俊”之一的他则声誉日隆,为元世祖搜访遗逸的程钜夫数度访顾,举荐他入朝为官。赵孟頫受到元代五位皇帝的器重,以当时地位最为卑下的“南人”而官至一品,四海钦服,在元代可谓绝无仅有。
赵孟頫的书法以遒逸温雅著称,且众体皆能,为当时书坛之执牛耳者,书风影响广泛深远。其在书法上提倡“复古”,重视笔法,以晋唐为宗,倾力深求,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名言。在实践上,赵孟頫未尝有一刻松懈,据其门人回忆:“公初学书时,智永《千文》临习背写,尽五百纸,《兰亭序》亦然。”后来并有可“日书万字”之称,足见其用力之勤,精熟之致为他人所不及。
赵孟頫书法蕴藉沉稳,端严秀丽,腕底风流令人钦仰。元人胡汲仲曾谓:“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元末卢熊云:“本朝赵魏公识趣高远,跨越古人,根柢锺王,而出入晋唐,不为近代习尚所窘束,海内书法为之一变。”清钱泳说:“松雪书用笔圆转,直接二王,施之翰牍,无出其右。”
此本《道德经》书于元延祐三年(一三一六),赵孟頫时年六十三岁,乃晚年力作。笔法劲健圆润,峭拔清健,笔势灵动潇洒,可见映带生发之妙。方折处棱角分明,圆转时婉通流利。结体研媚舒展而法度严谨,通篇无一懈笔,前人称“所谓亲见仙人吹玉笛也”,为赵孟頫小楷的代表作品。
此帖为顾信摹勒,吴世昌镌刻,章钰旧藏,乃元代拓本,极为珍贵,今在国家图书馆。是帖为黄棉纸浓墨擦拓,首题“太上玄元道德经”,落款“延右三年岁在丙辰三月廿四五日为进之高士书于松雪斋”楷书两行,旁有“孟頫”二字,下钤“赵氏子昂”印,尾刻“善夫顾信摩勒上石,姑苏吴世昌镌,延祐戊午十一月也”两行楷书小字。此帖传世六百余年,毫发无损,可谓善拓珍本,除充分体现了赵孟頫的书法艺术,还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
赵孟頫的小楷以精熟著称,史载其能日书万字而神气不衰。赵氏所书《道德经》典雅温润,用笔严谨而不失灵动,结体平和而富有变化,深得小楷三昧。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此论可作为我们临习时的重要指导。为方便读者,后文所举参考字例皆取自第一页,因书法之理万变不离其宗,望学习者在临摹时能够窥斑知豹,举一反三。
赵孟頫书《道德经》用笔遒逸,结体深稳,故在临习之前应先仔细读帖,揣摩其点画的精审与字形的微妙之处,做到“意在笔先”,不然则容易失之呆板。
此作用笔富有节奏,轻重相间,快慢相宜,“留不常迟,遣不恒疾”,灵动飘逸而沉着清健。起收处无一笔懈怠,皆神气完足,精神焕发,点画之间映带生发,笔势贯穿流畅。若非胸有成竹即妄自落笔,则难以表现其精熟温雅的韵致。
而于结构,单字四面停匀,沉静优雅,相同字又有变化区别。如首页有数个“之”字,起收笔的方圆和点画的俯仰变化都十分明显,尤其是捺笔的写法,或曲或直,或藏或露,处理得十分精到。通篇重复出现的字,在用笔和点画上能做到
“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尤为重要,惟此才能使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又如首页中还有数个“名”字,首笔或长或短,或单作一笔,或与下笔相连,长撇有收有放,字形或纵或横,都表现了赵孟頫深厚的书法功力,临习时需加以关注、体会。
在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上,此作绝无“状如算子”之弊。字形大小、轻重交错相应。在大小上,有的对比明显,有的则渐变相映。如正文五行“知美”二字,“知”字较小,“美”字很大,相对成趣。六行“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数字则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过度自然。
于轻重亦是如此,如首行“之始”二字一轻一重,对比显而易见。三行“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前两字最轻,中三字渐重,后四字最重,呈逐渐变化之势。此外,临习时还应注意其字形欹侧纵横的变化,如五行“斯恶”,“斯”字重心向右下倾斜,“恶”字则向左下倾斜,互相配合。二行“有欲以”,“有”字为纵势,“欲”字呈方形,“以”字作横式,错落有致。
临习时不可因强调变化而割裂字与字之间的联系,也不可忽略因形布势的原则,应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呼应生发,做到神采一致,行气贯通,应随字形特征自然安排其大小轻重、欹侧纵横,不可故作夸张,务使通篇章法和谐统一。
另,赵孟頫所书《道德经》墨迹尚留存于世,且有刊行,可以将二者互作对照,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书法的精妙。且历代以来,对墨迹与刻本的探讨一直不绝于耳,此本《道德经》为我们研究“写与刻”的关系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石连坤(中国美术学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