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我画过的高僧大德
原创 耳东东 游画的耳东东
四年前动笔、用两年时间创作完成的《二十世纪百年大家》,这幅大型作品的开篇序曲,就是在宗教的晨钟暮鼓中开始的。
是不是看到和听到了青灯下夹杂着木鱼的回声?
多年前,我在一个寺庙中偶尔走进百名僧侣们日常诵经的时刻,瞬间,我就被他们宏大的气场和强大的声场吸纳包围和裹挟,多么好的音乐厅我都去过,多好的乐团也都听过,而眼前,貌不惊人的僧侣们把手中的方块字经书,竟唱成了一部多声部的交响诗,低音浑厚、节奏从容、混声交错、气场恢宏,那绝对是一个无伴奏合唱的天籁,那一刻,所有从书本课堂中学到的音乐理论都被眼前的现实彻底的颠覆了,那种被气场合声托举中的自己如一根在青砖木瓦间绕梁的羽毛一般的那种美妙,世上没有文字可以描述。
左上角,我创作了十五位宗教高僧大德,创作构图的来源,是我引用了弘一法师的弟子丰子恺在说到恩师出家之事时的一个“三层楼”说: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我就是这样排列的,宗教在上,其次音乐,再次教育,随后书画、曲艺、体育等,与之并行的右边,是国学、文学、戏曲、话剧、电影、中医等,中医的位置放在最后,那是创作完稿的最后时刻还是决定用中医替代了张文济、邹韬奋等大家的新闻类,四年前,这些主张仁医仁术的中医大家们还少有人提及,所谓中医振兴是一两年后的事,作品中就有邓铁涛大师。
225位大家,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百年交响。
这就是宗教系列:
世纪回望
思想浪沧
投鞭塞海
曲水流觞
二十世纪,十二个门类、二百二十五位文化大家们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有人画你,你就存在
有人念你,你就活着
我们看着熙熙攘攘的你们,
你们看着纷纷扰扰的世界。
这幅画有两个姚明高,这是展厅装不下版,视频长得离谱,想剪,一时没找到剪刀:
这是展厅不够装版,视频短得没谱,想加,一时没找到胶水:
艺术表现中不经意间的真情流露,都是精彩。
一本正经的艺术,不是不好,只是在笔墨间,多了几分的狗尾续貂,少了几分的抱诚守真。
故,我选的大多都是创作作品的草稿。
《虚云法师》:
《太虚法师》:
《梦参法师》:
草稿,也称课徒稿,是正式创作前的小稿,都是在零压力下任其自由挥洒出来的迁想妙得之作,相比于正式稿,这里有太多的真情与洒脱。这些小稿,都是从众多废稿中“优胜劣汰”出来的,应该说,每一幅都有灵光一闪的光辉,才得心留下。而正稿,都是临小稿的,应该说,大部分正稿都没有小稿精彩,就是因为灵光一闪是不可重复、即使重复也少了一煞那最宝贵的初始激情的光辉,那一瞬的真情,流星般转逝即去,不再回来。
留下草稿,留住真情。书画文字和电影可以留下,音乐和感情就只能是留作回忆了。
《圆瑛法师》:
《印光法师》:
《净慧法师》:
《佛源法师》:
《谛闲法师》:
《星云法师》,2017年,我的曼哈顿画展圆满结束,下午返回落衫矶,恰恰当天晚上星云大师到纽约。
第二年我再去纽约展,我专门创作了《星云法师》,错过,就可能是永远的擦肩而过。
《画弘一法师》:
眼神,是你的深邃
嘴角,是你的坚强。
额头,是你的智慧
脑后,是你的忧伤。
眉宇,是你的思索
大脑,是你的行囊。
衣衫,是你的放下
须发,是你的冰霜。
笑容,是你的朴拙
色彩,是你的慈祥。
耳畔,是你的希声
空白,是你的佛光。
画不尽的
弘一法师,
最喜欢的----
还是这张。
留下了创作时的视频,我追求大道至简、画神不画形,中国画笔笔要写,而非画:
《丰子恺》。做为弘一法师的弟子,他身在凡尘,心在净土,他用一生完成弘一遗嘱的文字插图《护生画集》。
丰子恺这幅画竟也找到了创作视频。
想起来,这是偶见到丰子恺的这张照片,触发了我的忧伤,立即起床提笔,星空下,万籁俱寂,笔墨间与丰子恺心灵对话,留下了当时那分分钟钟的记忆,加上与他同时代同命运的马思聪的《思乡曲》,更是无尽的忧伤
“白发捏不尽,根在愁肠处”。
这里又提到徐渭,徐渭是明朝水墨写意大画家,一生中两次到南京的栖霞寺参佛。我六年前,在南京栖霞寺,为净定法师现场画,他把徐渭的同款僧袍送给我,我立刻顶上泛光,至少多了500WLED的光亮。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四年前,在大相国寺,与主持聊天,我说,在寺庙内不去跪拜是否不敬?佛家说,心有善念,就是佛。
借太虚两幅字,继续每天的晨钟暮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