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佛学||稀有难得的八识归元图。

标签:
佛学林家乐生命学 |
林家乐生命学/佛学
|| 稀有难得的八识归元图。
《八识归元图》出自《性命圭旨》
弟兄八个一人痴,独有一个最伶俐。
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家中作主依。
伶俐者,即第六意识也。此识为五贼(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之主司(主管),乃轮回之种子。三界凡夫,无一人不遭此沉溺。故圆觉真经云:先断无始轮回根本者,断此意识也;意识,它的势力最强,“动身发语独为最!”。“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一切事情,都要靠这个第六识来分别取舍。假如第六识不动,那么眼睛对境时,就和镜子照物一样,是现量境界。现量,就是无分别的意思。感觉器官对于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尚未达到思维的分别活动(未形成概念)。
比如现在看到山上云雾缭绕,这个景象只是你看到的样子,它是比量的基础。就是这个东西是个长的,你看着就是个长的;那个东西是短的,你看着就是个短的,丝毫不加任何美丑、好坏、恶善、是非等分别。假如第六识随五识一起启动,就生起了善恶、美丑、好坏、得失等种种事端。
所以说,一切善恶都是第六识(意识)所造作的。唯识五心: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其中率尔心,就是现量境界,当眼识初对外境时,于一刹那所起之心;此心卒然任运而起,故尚未有善恶之分别。之后意识的加入,才起分别、善恶、好恶,相续不已;
痴者,指第七传送识而言。“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四惑、就是我贪、我痴、我见、我慢。八大、就是昏沉、掉举等八大随烦恼。因为第七与四惑、八大相应而起,所以前六转识虽修善法,但由第七执我的关系,也成了有漏善。第七若转成清净,前六所作善法,也就成无漏了。因为前六转识,依第七而成染净。
另外,第七末那识恒执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而“恒审思量”之。第八阿赖耶识只是一个仓库,“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它不善不恶,它的轮转是受业力驱使的,本身并不能做主,不能主宰;而第七末那识执为我,以为能主宰,所以最痴;再则,第七末那识无别体相,妄起染心,障蔽无漏圣法,恒不间断,是为不共无明,故痴。
主依者,即第八阿赖耶识是也。此识谓之总报主。投胎时是他先来,舍身时是他后去,故曰:去后来先作主公。(此识能含藏一切根、身、器、界、种子、习气,为染净诸法依托的地方。)
轩辕称九鼎、如来标八识、太极归无极。
境属风即五识、六识属波、七识属浪、八识属心海。
【可参看《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中世尊说的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八识者,皆属无明色身己土(指天干与五行的配属关系。)事。外起九识,名日白净识,不属无名,不落因果,不假修证,不受一尘。故宗门谓日:实际理地,离一切相,建化门中,不舍一法,具足一切。实而言之,以上八个识属渐,第九识属顿。何则?然色身幻化,不假修证。法身无相,犹虚空,故不假修为。今以图象会意,拣妄明真,勿令认贼为子。”
对于唯识中的八识,我们都很熟悉,但上图为什么要立第九识(白净识)?那是因为第八识有染、净之分,有漏为染,无漏为净。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个含义:一、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二、又烦恼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都叫做有漏法,而世间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
前七识不分染、净,因为八识中的第八阿赖耶识为本识,其余七识都叫做“转识”,因为都是由第八识所转生的。第八识既然不是转识,因此就单独分开为二了:染、净,再加上前面七识,就成了九个识。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有什么经论,能证明有第九识呢?(经:为如来之金口说法,法华经、涅槃经等。论:为菩萨的祖述,唯识论、俱舍论等。)
回答:有的。《楞伽经》说:颂云:“由虚妄分别,是则有识生。八九识种种,如海泉波浪。”意思是说,由于众生心中还有虚妄和分别的想法,所以就产生的五根识、意识(第六识)、末那识(第七识)、阿赖耶识(第八识)和第九识,就好像大海之所以会产生有高、有低、有大、有小等不同类型的波浪,主要是取决于虚空中的‘风力’的大与小。
同样道理,五根识、意识(第六识)、末那识(第七识)、阿赖耶识(第八识)和第九识的清净程度(即修行的果位),也是取决于分别之心的轻与重。执着和分别之心越轻,心中就越清净,反之,执着和分别之心越重,心中就越不清净、越多妄想、烦恼等恶业。
另外,《金刚三昧经》说:尔时无住菩萨而白佛言:尊者(智、德都受人尊重的人)!以何利转,而转众生一切情识(八识),入唵摩罗(又作阿摩罗识,阿末罗识,汉译为清净识、无垢识、真如识等,为九识中的第九识,亦即佛的清净识。)。
佛言:“诸佛如来,常以一觉(十界众生本性之觉),而转诸识,入唵摩罗。何以故?一切众生,本觉常以一觉,觉诸众生。令彼众生,皆得本觉。觉诸情识,空寂无生。何以故?决定本性,本无有动。”(空:无诸相,寂:无起灭。无生:涅槃的真理,无生灭。因而观无生的道理,以破生灭的烦恼。)上面引用的经论,就证明有第九识(白净识)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