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教”与“学”中,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在探索区中,我们改变了老师讲科学知识,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让孩子在亲身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自己去学习。就像“电珠发光”这份材料投放后,教师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告诉幼儿如何连接电路能使电珠发光,然后让幼儿去验证老师讲的这种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去进行探索、操作,自己寻找连接的方法。两种教学方法目的可能相同,但是对幼儿的发展来说,哪种学习方式更有益呢?结果肯定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要指导幼儿学会自己去学习,这才是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益的。
二、在“教”与“学”中,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自己学,作为教师,我觉得在探索区中,自己的角色定位一定要清晰,可能更多地是一名观察者和记录者,然后才是一名适时引导者。教师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了解幼儿的探索学习过程,才能发现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才能了解幼儿操作材料时是否需要帮助,作为教师又该在何时、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就像在一开始投放“电珠发光”时,整盒的投放材料,对幼儿来说,难度太大,不仅没有让幼儿获得成功,反而让他们失去了信心。就是因为认真地观察,教师发现了这点,所以及时对材料进行了调整,只投放了电珠、四块电路、电池,以降低难度,让幼儿探索出让电珠发光的连接方法,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比较符合幼儿的操作水平。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学,除了观察和记录,有时还得借助于教师的支持,但这种支持是适时、适宜的。当幼儿确实因为本身经验和能力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继续的时候,教师适度的支持对获得活动的预期效果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此,教师要了解幼儿在探索区中面临的各种认知困难和问题,区分出其中哪些可以幼儿自己解决的,哪些需要得到教师介入帮助的,从而及时抓住介入的有利时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