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力量》一书,是我近几年看到的最好的教育故事之一。育人工作是有规可循的,转化学业不良学生更需要智慧,因此,教师在平日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善于研究。要注重细节,从细节入手,去研究个性学生的不同教育方法,真心爱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逐渐进入学校教育的实践领域,成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两个因素对于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是学校对课程的整体规划,一个是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们的课程意识是不是真正确立起来了呢?所以我们应调动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形成课程创新的氛围。要让教师充分理解国家课程的意图和目标,认识到增进师生之间交流以及实施个性化、创造性的教学是提高课程适应性所必需的,同时为教师的创造性实施课程提供宏观指导和外部支持。
作为教师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做法仍是肤浅。我们不
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
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