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干货:特肥体验式营销怎么做?

(2023-05-18 09:33:33)
标签:

农业

农资

农资培训

培训

学院动态

圈内人常说:好肥不好卖!特肥卖不好,一半原因在销售,一半原因在渠道。很多农资企业开展特肥营销的第一步,要么是计划组建个独立的特肥营销团队,要么是计划开发新的渠道代理商。

特肥卖不好,到底是销售的锅还是渠道的锅?抑或是其它环节出错。要我说,这都是营销的锅。销售一开始,营销就已经结束。特肥好不好卖,关键在于营销阶段做没做好。

特肥营销的起点是聚焦用户体验,做好三层体验设计,占领用户认知高地。

 

效果体验:作物节点设计

 

特肥是特殊时期解决特殊问题的产物,那么这个特殊时期你是否找准了?将特肥产品的体验效果最大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物节点。

 

图片

 

1、营养临界期:任何作物都有水肥临界期,在这期间植物生长速度最快,一旦水肥供应不足将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如果相关产品的设计功能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吸收率,那么找准营养临界期便是首要任务。

2、病害初发期:如果产品的功能涉及预防或抵抗生理病虫害,那就需要作用在病害的初发期或者吸收的关键期。

3、品质关键期:关系到作物的保花、保果、转色、增甜,或者是防止落果等方面的关键时期。

4、特殊管理期:这是作物生长周期内的关键节点,比如:生根、花芽分化、膨果期、着色期等等,以及特殊年份的干旱、严寒、霜冻等特殊条件时期。

5、逆境表现期:在一些极端温度变化、干旱、雨涝、盐碱、酸雨等不利于生长的环境中,作物的抗逆性表现时期,是考验特肥产品应用效果的主要场景。

这几个作物节点都能对应上目前特肥产品的应用效果。想要展示什么样的功能,作用期不能搞错。


市场体验:营销节点设计

 

大肥企业的传统盈利思维是提前积压产品库存,然后根据市场行情另择时间销售。此时厂家享受两大利润板块:一个叫季节性差价,一个叫零售利润。但是特肥的不同之处在于,销售时机不对就没人买,应用场景与作物生长节点不匹配就没效果。那么,特肥的终端经销应该怎么做?

 

图片

 

1、购买意识期:当大棚用户在七月份定植,而他买肥的意识可能在三月份就有了,这四个月就是他的购买意识期,在此期间的促销活动能引起用户的密切关注。所以这几年都华北的马铃薯会议都把时间定在三月份。

2、价格波动期:这与大肥产品有类似的地方,价格变化比较大。特别是种植基地的用户,会通过观察价格波动趋势,尽可能地压缩施肥成本。

3、收入变动期:作物的市场行情会影响购肥需求。假设槟榔市场紧俏,就会刺激相关种植户对肥料产品的需求;米价上不去,那水稻种植户的购肥意愿肯定会降低。

4、作物生长期:作物在生长周期内的不同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不同,要及时调整适合的特肥方案。

5、管理间歇期:大棚在点完花之后有一个星期的间歇期,此时才会有空闲的用户坐下来听你讲产品和后端的管理,间歇期才是开始下阶段产品推广的黄金时间。

这五个时间是企业营销节奏的切入点,较之于特肥产品展示、价格表属于营养套餐。在什么时间,卖什么产品,卖给谁?这是营销节奏,属于特肥的营销套餐。


传播体验:表现节点设计

 

在田间观摩会的现场,向农户展示特肥产品的优势,怎样能够取得最好的表现效果?正所谓说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无论是与周围种植户收益的横向对比,还是与自己往年收益的纵向对比。只有对比才能创造出巨大的冲击力,才能让更多的人记住你。

不管是比出苗率高、出苗齐整,还是比作物叶片转绿快?是比死棵少,比坐果率更高、转色更快,还是比农产品售价多五毛钱?最终是要找到当地用户最敏感的那个诉求点,或者是面对特殊年份的某个灾害,表现最强的那一个抗性作用。比如,普遍性的霜冻灾害,除了你大家都受冻,那这样的产品还愁卖吗?


 

图片


让用户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对产品品牌最好的传播。效果展示一定是要爆炸式、强对比的,这才能让亲眼见证的种植户,自发地对特肥产品进行有冲击力的传播。产品效果不够明显,那传播自然缺乏“杀伤力”。企业的新产品上市之前,需要市场部策划好整体运营方案,再经由营销部执行,才可以面对市场。而这个整体运营方案,对作物节点、营销节点、表现节点的策划,三者缺一不可。
农资培训找春沣
 

你必须要从体验效果开始,多思考能给用户带来什么,然后再倒推用什么技术。而不是反过来,看看我们有什么技术可以拿来卖给客户,我相信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美】史蒂夫 · 乔布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