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特肥战队”,别想卖好特肥!

(2023-04-26 09:34:02)
标签:

农业

农资

农资培训

培训

学院动态

01 为什么有20年大肥销售经验的业务员,卖特肥卖不过小白业务员?

02 为什么做了15年肥料销售的经销商,卖特肥不如农药经销商卖得好?

03 为什么一年能卖两万吨的大肥经销商,在特肥上反而卖不过少壮派?

为什么你的团队特肥卖不好、卖不过?是人的问题,还是产品有问题?我说是你的机制有问题!

有问题的考核机制,会产生错误的结果导向、激励导向,会让团队的每一个人的工作方向发生偏离,团队就会没有凝聚力。

没有凝聚力的团队,在市场上就没有战斗力。想要打造一支战斗力强悍的“特肥战队”,关键在于发挥出团队每个人的能力和因素!不管是中小型企业、资源型企业、还是国企,都需要用一个好的机制去凝聚团队力,要相信事在人为。

 



资源型企业

用“特肥战队”打赢转型战

资源型的企业,是指那些掌握着磷氮等矿山资源的企业。它们为了自身更好地发展,开始选择做产品转型,进军特肥市场。那么,资源型企业应该用哪些机制来打造一支能打赢转型攻坚战的“特肥战队”呢?

图片

第一,事业部机制。这类企业转型的主要阻力,不是来自于产品和市场,也不是品牌因素占主导,而是在组织结构上缺少了事业部机制。一个真正在做特肥的团队,他们的编制应该要独立于主体之外,不能与其他事业部有机制重合的部分。

第二,考核机制。特肥的考核机制,应该要区别于大肥。一些大型的资源型企业,习惯按照销量来考核业务员。做大肥营销的业务员,他们的考核是以万吨为单位,但特肥营销的考核可能是以百吨为单位。而一万吨的复合肥跟一百吨的液体肥相比,不仅考核目标不同,决定成交的因素也不同。

所以,在改变和完善考核标准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大肥营销与特肥营销的不同,因为绩效考核决定着业务员的个人收益。

最后,费用机制,也叫作风险控制。业务员经常要出差,他们需要一个明确的费用政策作为开销的基础。可制定出一个临时政策,需要若干次会议以及多道程序审批,最后才能传达给业务员,过程漫长,且不确定因素众多。

在费用政策没出来之前,业务员就会束手束脚,就会影响到特肥营销的临门一脚:达成交易。如果没有相对灵活的费用机制,像大肥一样一吨50块钱的利润,十几块钱的营销成本,放在特肥里面是做不到的。 

资源型企业转型做特肥,想打造一支“特肥战队”在市场上出奇制胜。第一步应该建立独立的特肥事业部,然后改变原有的考核机制,放宽费用的审批和应用机制。特肥不同于大肥,做出改变,你的战队才会有战斗力。



国有流通企业

用“特肥战队”撬动成交
 

在国有流通企业中,特肥的利润在整个企业中的占比不大,那么我们用哪些机制来打造一个能撬动成交的“特肥战队”呢?

图片

首先,要设立主管机制。特肥市场和大肥市场不一样,当整个企业的营收达到一亿时,作为刚起步的特肥事业部,可能就只有几百万。市场营销的方向和规模发生了改变,作为特肥事业部的主管,他的职权和执行手段也应该做相对应的调整。

其次,设立特肥的分配机制。卖出一吨尿素,业务员的提成有五块或者十块钱,这是很多企业关于大肥的分配机制,没有问题;但特肥营销不同于大肥,分配机制不能共用。

大肥业务员,可能打个电话做行情调查,就去卖上5万吨尿素;但如果让他们走到田间地头,去做五吨的液体肥,两者需要的付出和收获是不成正比的。不同于用电话了解行情的大肥营销方式,特肥业务员一定要下到一线市场,去找到用户痛点,为他们做服务,这样才能成交特肥产品。

从大肥到特肥,业务员的业绩会有变化,分配机制就要做相对应的调整,否则就没有业务员愿意去做特肥了;如果没有人去卖,即使有好的产品,市场也没有你的份。

最后,培训机制审批机制,审批机制等同于上述的费用机制。

之前卖氮磷钾等大肥的业务员,他们习惯了通过价格和行情去撬动成交。现在业务变动到了特肥市场,就需要通过培训来提升他们有关特肥的业务技能。


特肥企业

用“特肥战队”抢占市场

特肥产品具备特殊功能,能在特殊时期起到特殊作用,在肥料市场上的占比越来越大,因此也涌现了一大批特肥企业。

那么,把特肥市场作为主场的企业,又该如何打造“特肥战队”去抢占市场份额呢?

图片

首先,设立产品经理机制特肥企业,有的是从小规模发展壮大,有的是起初就具有几千万的经营规模。如果是3、5个人合伙成立公司,为了更多的成交,从老板到员工都会是业务员;可当发展到50、100人的业务团队时,就需要一个产品经理来领导工作。 

特肥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一个最大的弊端:研发产品的人不了解产品的真实应用场景,营销推广人员不懂得产品核心功能点,也就是研发与应用不平衡,两者不能形成合力。那些营销额在一亿以上的特肥企业,一定要设立产品经理机制,且要同时覆盖研发端和应用端,作用是打通从用户的痛点到企业产品研发的链路。

如何打通链路?这要求研发人员深入市场研究应用场景,以及营销人员全程参与到产品研发里去。因此,这个产品经理职,就需要由懂产品和应用的独立人担任,或者由两端的负责人协作。

只有打通了链路,研发人员在市场上说的营销话术,客户和用户才听得懂,业务员也才能真正地理解到产品和品类的核心点。

另外,特肥企业还要注意考核机制,这方面和资源型企业类似。

其次,服务机制。特肥企业的发展,需要经销和服务的双轮驱动,而服务机制可以平衡两者的关系。特肥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在爬坡发展的过程中,经常是重营销、轻服务,即产品卖了、客户钱打了,营销和服务就结束了,这是大肥的营销理念,不能用于特肥。

在特肥行业里,实际上产品从工厂库房转移到客户库房,才是服务的开始;而缺少服务机制的后果,就是企业资源的浪费。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很多企业都有农化老师,但经销商和业务员发挥不了他们的作用,经常是讲了课也卖不了货。原因在哪里呢?第一,业务员不会做营销动作;第二,所谓的农化服务不是真的在为成交而做营销。因为在机制上没有匹配,老师们都是一个月6000块钱,那么下地不下地,讲得好或不好,一天讲一场还是讲两场,对他们来说都没有区别。

因此,在特肥行业里,一定要用营销的模式来考核服务。企业应该用营销的机制来考核服务人员、考核市场部、考核农化部,让他们的工作与营销挂钩、与主推大单品挂钩,就会让他们的收入发生变化。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懂专业的情况下去做好营销。如果做不到营销和服务的匹配,就会浪费很多的人力资源。 

最后,设立责权机制。有一句话说,要让那些听得见炮火的人去制定政策。这就要求老板们要学会分权和放权,要让更多的走到一线的主管或者省总,去指导终端团队的营销活动。

 

农资培训找春沣   

目标在哪里,激励就在哪里;资源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

组织架构是一切机制建立的基础。特肥企业,一般3-5年就要进行组织的更新,更新能带来机制的变化,调动人的积极性,将一切人的因素发挥到极致。换句话说,就是发挥出“特肥战队”中每个人的正能量。

没有“特肥战队”,就别想卖好特肥!把团队每个人的能力,充分运用在特肥营销当中,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肥战队”,是企业打赢转型攻坚战、撬动成交、抢占市场的第一保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