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阶段反思——实验班幼儿操作材料之洞洞板学具及操作常规培养

(2014-02-04 20:33:33)
标签:

杂谈

分类: 论文

          

     实验班幼儿操作材料之——洞洞板学具及操作常规培养

      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        课题组

 为丰富幼儿数学活动中操作性材料,实验班幼儿运用了——洞洞板学具。此学具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的《幼儿智能数学》课程开发,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宗旨,吸取国内外数学教育精华,浓缩蒙台梭。http://s3/bmiddle/003zvMyjgy6GjUzxq1Ab2&690利教育理念的精髓,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思想,借助人手一套数学教具的优势,运用游戏的方法,实现全程操作和师幼有效互动,减轻了老师大量制作教具的时间与精力,从根本上解决了老师难教,幼儿难学的问题。

http://s4/bmiddle/003zvMyjgy6GjUF5oZ553&690

教具注重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感知中理解,理解中思考,思考中探索,探索中创造,创造中激发浓厚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启迪幼儿的数学心智,促进幼儿逻辑智能的全面发展,为入小学乃至终身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由洞洞板、棋子和彩色几何卡片组成。正面是计数板,背面是数位板。棋子共有140个,6种颜色,21种图案,分别是幼儿喜爱和常见的动物、植物、水果、交通工具及数学符号。几何图形卡片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椭圆形、多边形等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形状。

 

其中洞洞板学具包括棋子盒和洞洞板组成,正面为计数板,背面为数位板,棋子盒内由140个棋子(也叫洞洞子)和图形学具一套:

蓝色棋子:(30个)

 数字1:2个  数字2:2个  数字3:2个  数字4:两个  数字5:2个  数字6:2个

 数字7:2个  数字8:2个  数字9:2个  数字0:1个  数字10:1个

 加号:2个  减号:2个  等号:2个   乘号:1个  除号:1个  大于号:1个 

 小于号:1个

绿色棋子:(30个)

 绿树:10个    金鱼:10个   红萝卜:5个  白菜:5个

白色棋子:(10个)

 白色轿车:5个  白色绵羊:5个

黑色棋子:(10个)

 黑色轿车:5个  黑色绵羊:5个

红色棋子:(30个)

  黄蝴蝶:2个  兰蝴蝶:2个  绿蝴蝶:2个  红蝴蝶:2个  紫蝴蝶:2个

  小猴子:10个

  飞  机:10个

黄色棋子:(30个)

   鸡:10个

  小燕子:10个

  小熊:1个  小鸭子:1个  小狗:1个  青蛙:1个  房子:1个  

桃子:1个  母  鸡:1个  小猫:1个  苹果:1个  兔子:1个

  

http://s11/mw690/003zvMyjty6Gkw4kzCa6a&690

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² 活动目标:从态度情感、能力发展、知识技能三个方面设定。目标制定具体可操作。

² 活动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和幼儿的经验准备。

² 活动重点、难点:重点是指幼儿在本次活动中要重点学习的内容或经验,难点指幼儿理解或操作有困难的内容。

² 活动过程:一般分集体活动、分组活动、游戏活动、探索活动、交流活动等五个步骤,每个步骤的先后顺序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掌握。为了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活动形式,部分活动案例的内容较多,一次活动难以完成,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² 活动延伸:分幼儿用书、园内活动延伸和家庭延伸三个部分。教师可根据情况选择使用。家庭延伸教师要注意在各班的家园联系栏中设此内容,及时告知家长。

 

教学活动流程

“四步法”活动流程

(1)听音乐,取学具

培养幼儿的秩序感,协调能力,专注能力,平衡能力。使他们能够心灵沉寂,专注平静,益于身心发展。

(2)故事激趣,展示清楚

通过故事或情境来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对数学活动充满好奇和期待,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为后面各环节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的演示或示范要清楚明了,语言指令和规则要明确具体,帮助幼儿理解操作要求。

(3)动手动脑,交流分享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孩子的自主操作和探索,让幼儿感知理解事物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采取多种方式跟大家分享交流。

(4)游戏巩固,生活渗透

运用相关游戏巩固所学内容,加强经验积累,并在生活中渗透。

 http://s4/mw690/003zvMyjty6Gku3HS6v83&690

 

 

洞洞板学具的常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其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以正确的习惯和态度对待客观世界所存在和发生的一切,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样一个终极目标,即教会人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又或是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我们都应该关注其教育背后所要通向的最终目的。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也如此,教师在活动之前,首先要明确的就是通过数学教育我们能够帮助儿童发展什么样的能力。其次就是这些能力我们能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使儿童达到一个自动化发展与管理的进程中,即自我进行适当的教育管理和控制。再次就是如何借助最近发展区帮助儿童实现现有水平到教师期望水平之间的过渡。最后就是发现和创新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和师幼互动的新形式,让我们的教育功能发挥最大化,让我们的活动“活”起来。

 

但在思考这些问题之前,首先应建立一个良好的学具操作常规,内容有五部分:认识学具、听音乐取送学具、练习开关棋盒、练习插收棋子、认识图案等。

1、明确常规要求,掌握学具使用规范:

常规要求

 (1)轻拿轻放

 (2)爱护棋子不能丢

(3)听清指令再操作

 学具使用规范(包括取送学具、开关棋盒、插收棋子等过程中的操作规范

 (1)取送学具的方法

将棋盒放在洞洞板的下方,紧挨下方的两个红柱子,然后双手托起洞洞板

和棋盒,拇指在上,使其靠近肚子的这边紧贴肚皮,前方微微上翘(棋子不易发

出声响),然后按照取送学具的路线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或是送回学具。

 (2)开关棋盒的方法 

开棋盒的方法:右手扳着棋盖上的小耳朵,打开棋盖,放在洞洞板的上方,

然后双手捏住棋盒的两边,轻轻拿起,把装有棋子的棋盒放在棋盖里,最后,用

双手一起将棋盒拿起,放到洞洞板的左边,棋子的图案要朝着洞洞板。

关棋盒的方法和开棋盒的方法相反,按着顺序倒着操作即可。

基于幼儿对左右方向的模糊认知,

建议在孩子的左手上贴上小粘画或者系上

红绳,以示提醒。

(3)插收棋子的要求

插棋子时,洞洞朝上;插图案时,图案朝上。

插旗子时要从前往后插,边插边数。

 

 如何教孩子认识图案

  在学会插收棋子的基础上开始认识图案。认识图案时,要重新复习和强调插棋子的要求:插棋子时洞洞朝上;插图案时图案朝上。教师的指令一定要简洁、清晰、明了,以便于孩子能够听懂、听清教师的指令。

步骤如下,可供交流和学习。    

1)请小朋友拿出一摞绿色的棋子,把它插在洞洞板上的第一行,要求:图案朝上,从左往右,边插边数。

2)请小朋友看一看,你的棋子上都有什么图案?

3)请小朋友再拿出一列绿色的棋子,把它插在洞洞板上的第二行,要求:图案朝上,从左往右,边插边数。

4)小朋友们再看一看,你的棋子上都有什么图案?

5)请小朋友再拿出一列绿色的棋子,把它插在洞洞板上的第三行,要求:图案朝上,从左往右,边插边数。

6)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你的棋子上都有什么图案?

现在我们再看一看,咱们的绿色棋子里都有什么图案?引导幼儿说出全部图案。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引导并帮助幼儿完成学习和感知绿色棋子上所包含的图案的这样一种认识活动,通过收棋子的活动,帮助孩子整理和复习所感知的图案。如:棋子宝宝累了,我们现在把它们送回家。先送大树,收起洞洞板上的带有大树图案的棋子,要求边收边数。我们收了几棵大树啊?通过幼儿的回答,我们便能判断棋子是否有丢失。金鱼、萝卜、白菜的收回方法同大树。

在整个认识活动中,我们通过边插边数、边收边数,帮助幼儿练习和复习点数,并促进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依次收回棋子的方法,实际上是在帮助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整理学具中棋子的能力以及分类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每种颜色的棋子中所包含的图案都不一样,一定要在完成对一种颜色的所有图案认识之后,再进行对下一种颜色所包含的图案的认识。老师们可以借助平时积累的一些游戏,把他们运用到数学教育中,游戏和知识一样,是可被迁移的,只要肯用心,多思考,教学能力就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2牢记常规要求,规范操作过程

发现孩子乱摆乱放、私藏棋子或是不听指令就操作棋子等现象,教师要立即阻止,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常规培养的最初阶段应不断复述常规要求,教师要从点点滴滴抓起常规教育。 

3创设环境,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根据本班教室的现有条件,如空间大小、物品摆放、玩具多少、孩子 人数等,

设计桌椅摆放的形式、取送学具的路线和学具存放的位置,使孩子养成有序存取学具的习惯。

 注重操作过程的简便与清晰,并始终规范操作过程的各种使用要求和步骤。

帮助幼儿巩固和掌握操作规范,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为数学操作活动有序、高效、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