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巧
王巧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45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06-03 23:21:24)

第四单元 ,第    ,第  1 课时

型:      

分数的意义

主备人

刘宁

课时数:1课时

教学目

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 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知 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教学分数的产生。

 1.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  七上八下(

 百里挑一(  十拿九稳(

2.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 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记?

3.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小组活动:

说出一个分数,说出其各部分名称,说一说自己对分数的认识。

    

看成语,猜分数,全班齐答。

 

和同学一起测量黑板的长度,体会不够用1m表示时,需要别的数字来进行测量。

 

看课件演示,理解古人结绳计数的方法。                                                                                                                                                                                                                                                                                                                                

复习学生已有的分数的认识,唤起学生认知,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

 

 

从游戏开始导入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 1/4 的含 义吗?

1.出示一个 1/4 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出示例题中的圆片图、线段图、香蕉图、面包图:阴影部分能用 1/4 表示吗?为什么?

 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 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 个小立方体,4 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2)交流

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3)认识单位“1”。

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 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 “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中的什么?

5)巩固练习

完成46页做一做。

四、教学分数单位。

1.师:整数部分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有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请你自学课本46页分数单位部分的知识。

2.小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3.拓展应用

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回答:

分数单位是什么?里面有几个分数单位?

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你有哪些收获?

 

 

阴影部分可以用1/4表示。表示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儿,涂色部分占了其中的一份儿。

 

小组活动:

每人挑选一个图片,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小组活动

学生动手操作,创造分数教师巡视。

 

小组交流

说一说自己创造了什么样的分数,这个分数是什么意思

 

总结分数的意义,在小组中说一说。

 

生: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生: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动手把这堆糖分一分,看看产生了哪些分数,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自学课本46页关于分数单位的知识。

交流自己对分数单位的认识。

 

和老师一起小结分数单位的意义。

挑选一个分数,说一说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这个分数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小组活动:

对本节课分数的意义进行小结,说一说自己对分数新的认识。

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利用丰富的素材理解1/4的意思,让学生体会到分的物体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平均分成了四份,表示出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体会分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明白像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 个小立方体、4 根绘画 笔等这些我们要分的对象都可以称作单位一。 

 

 

 

 

 

 

 

 

 

 

利用自学的方式学习关于分数单位的内容,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利用小组活动的方式对分数的意义进行总结,培养学生会学习、会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作业

设计

 

练习十一1、2、4题。

 

板书

设计

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 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课后

反思

在今天的变式练习中,发现大家对多个物体作单位一,表示分数比较难以理解。单位一是抽象的,初步学习分数也是抽象的。这里要在具体的题目中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单位一是不同的,平均分的分数不同,所得分数不同分数也不同。

对于抽象的知识,在课堂练习中要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练习,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深刻的感知。

附页:(教学反思或搜集的相关资料等)

 

 

分数的意义知识链接:

分数的历史,得从三千多年前的埃及说起。

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为了在不能分得整数的情况下表示数,用特殊符号表示分子为1的分数。两千多年前,中国有了分数,但是,秦汉时期的分数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今天分数的表示法就由此而来。

1. 整体“1”的含义

把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看作是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来表示,叫作单位“1”。

2. 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3. 分母

根据单位“1”整体被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

4. 在一个整体“1”,被平均分成相同份,对应的整体大,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大;

对应的整体小,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

5. 分数单位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这样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6. 分数单位的大小

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

分母越小,分数单位越大。

7.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个整体里面就有几个几分之一。

8. 一个分数的分子是几,这个分数里面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9. 分母不同的分数,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

 

拓展提高题:

1.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分子相同的分数(  )。

A.分数单位相同 B.分数的大小相同 C.所含的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同

2)男生人数占全班的5/9,则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

A.4/9   B.4/5  C.5/14

(3)把4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  ),每段长( )。

A.一米  B.4/5米 C. 1/5

2.12个珠子

2个珠子串一串,可以串成( )串,每串占珠子总数的(  ),2串占珠子总数的(  ),是(  )个。

4个串一串,可以串( )串,每串占珠子总数的( ),2串占珠子总数的(  ),是(  )个。

3.发散思维

(1)班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得优秀成绩的有17人,得良好成绩的有23人,其余的是中等成绩,中等成绩有9人。三种成绩的人数各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第四单元 ,第五课 ,第 2 课时

 型:      

课题

最大公因数(二)

主备人

刘宁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目

1.结合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3.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现在咱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几乎家家室内的地面都铺上了地砖,连咱们多媒体教室也不例外。铺上地砖以后显得非常的整洁和美观。王叔叔家的贮藏室也要铺地砖了,可选择什么样的地砖让他挺伤脑筋的,能帮帮他吗?我们来看看他的要求。

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小亮家储藏室的长方形地面长16dm,宽12dm如果用一种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将储藏室的地面铺满用的地砖必须都是整块的,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

:再仔细看看,王叔叔对于地砖有什么要求?

当学生提到一些重点要求,例如:整块,整分米时,教师标出这些重点要求。

:整分米是什么意思?整块呢?

 

 

    看课件演示,明白情境的要求,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新课的学习。

 

 

认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

 

小组活动:

说一说整块是什么意思,整分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如果学生解释不清,教师可以稍作引导。

 

 

看图片进入情境的学习,能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地砖的边长和房间的长、宽的关系。

 

 

 

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铺地砖时,经常有剩余的部分放不下一整块地砖的情况,我们就要把地砖进行切割,那么这样做符合王叔叔的要求吗?

:王叔叔家贮藏室的地面是长16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形,要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整块正方形地砖把它铺满,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你们猜猜吧。

:到底哪种方砖符合王叔叔的要求呢?还有没有其他答案,咱们亲自动手试一试好吗?

2.学生操作

每位同学都拿出一张纸,在上面画一个长方形代表长16分米、宽12分米的贮藏室地面,老师还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个学具盒,学具盒里有几种正方形纸片,代表了几种边长为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你们可以动笔在纸上画一画,也可以动手铺一铺,每位同学选择一种“地砖”铺在“地面”上,只要铺满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就可以了,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选出符合条件的方砖。

3.汇报交流

:通过亲自动手,大家找到符合要求的地砖了吗?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结果。

:用边长1分米的方砖沿着长边和宽边各铺几块?

:用边长2分米和4分米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评析。

:看来边长1分米、2分米、4分米的地砖确实符合要求,那你们为什么不选择边长3分米和5分米的地砖呢?

师追问:也就是说要满足用整块地砖铺满地面的要求,地砖的边长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回答,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了。

:你们说的都对,它必须是12和16公有的因数,12和16公有的因数有哪些?

16和12的公因数:教学设计与反思(板书)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出“4”。

:12和16的公因数有1、2和4,其中最大公因数是4。

选地砖时要要如何选正方形的地砖

:同学们可以在长方形的纸上画一画,来验证我们的结论。

4.小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6题。

学生独立解答

完成后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代表进行汇报,全班订正

2.练习十五7题。

写出相邻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完成后同桌交流订正。

四、课末总结

小组活动

总结这节课你的收获

 

 

回答:不符合。

小组活动:

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

 

学生画图尝试解答。

 

完成后,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用边长1dm的地砖铺地,分别铺16块和12块

 

边长是2dm,分别铺8块和6块

 

边长是4dm,分别铺4块和3块

 

由于3只是12的因数而不是16的因数;5既不是12的因数,也不是16的因数,所以边长3dm、5dm的地砖不符合要求

 

用整块地砖去铺地面,地砖的边长必须是长方形长和宽的公因数

 

 

12和16的公因数有1、24。

 

可以选边长是1分米、2分米和4分米的地砖

 

最大的是4分米。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引导。

生汇报。

 

学生尝试完成第6题,完成后小组活动进行交流。

 

在课本上完成第7题。

 

完成后交流思路。

 

学生充分在小组中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明确用地砖铺地面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清晰注意事项。

 

 

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探索并解决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空间。

 

 

 

 

在交流中让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考虑到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长宽的关系为学生理清正确的解题思路

 

 

 

 

 

 

 

 

在总结中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策略的巩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

 

 

在总结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作业

设计

 

    练习十五8题。

 

板书

设计

 

最大公因数(二)

1612的公因数: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后

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练习中,解决问题的环节,大家能够清晰的感知出是用两个数、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解决问题,数感比较好。但是,还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对用最大公因数去解决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另外,还要在综合练习中多加运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附页:(教学反思或搜集的相关资料等)

 

补充作业:

一、填空

1.12的因数有(       );16的因数有(                    )。

12和16的公因数有(        ),其中最大的公因数是(         )。

2.48、12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                )。

3.几个公有的因数叫作它们的(        ),其中最大的一个叫作这几个数的(

)。

4.A=2x3x5,B=2x3x2,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5.A和是两个相邻的非零的自然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

6. 整数A除以整数B(A和B不为零),商是13,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7.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填在括号里。

2和8(    )     24和15(    )      17 和25 (    )

4和9(    )     35和55(    )      18和32(     )

8.27 和 36的公因数有(      ),其中最大公因数是(      )。

24 和16的公因数有(       ),其中最大公因数是(      )。

.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x”)

36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12。    

如果a÷b=2,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b。   

1 和其他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因为15+3 =5,所以15和3的最大公因数是3。   

30 和15的最大公因数是30。    

最小的合数和最小的质数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4。   

相邻的两个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不止一个。拓展提高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6和8 的最大公因数是(   )

A.1 B.2 C.3

6是下列哪一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

A.24 和 30 B.16和 24 C.18 和 20

a是b的倍数,a、b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

 A.1    B.a   C.b

四、拓展题

1.6是36和48的(     )。

A.倍数 B.公因数 C.最大公因数

2.分别填上9和18的因数和公因数以及24和32的因数和公因数,再说说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分别是多少。

9的因数(          18的因数(         

24的因数(           32的因数          

9和18的公因数

9和18的最大的公因数是(             )。

24和32的公因数(           )。

24 和 32的最大公因数是(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