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随笔 |
《根植“美好”的种子,才能开出绚丽的花》
一直以来,我都被这样一种现象所烦扰。学生在我面前,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可能因为我是事事都管的班主任),可是,一旦离开我的视线,就像松了缰绳的野马,驰骋于教室内外,原来的样子完全消失不见。
就拿路队来说吧,每天站队出校门,要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感觉班级队伍很整齐,口号背诵也很响亮,可是,每个月检评结果出来,都不尽人意,总会被扣分,说明路队行进中一定有做的不好的地方。
“咦?这是什么情况?”明明都在背口号啊。后来,我留心观察便发现,学生只是在我的视线范围内背诵口号的,我在前面,后面的队伍就不背,我在后面,前面的队伍就不背。可是,队伍那么长?我只有两只眼睛!
再观察一下“早读”和“午写”,每次都要我监督才去做;家庭作业不检查就有大批同学不完成;做操老师不在就不做……看来啊,在学生眼里,学习是给老师学的,做操是给老师做的,就连走路队也是给老师走的……
我想如果一直依靠外界的压力去改变某个人,这种改变也只能是暂时的,对学生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影响。
后来,我就一直思考,该如何让学生主动改变,让他们有自觉行动的意识呢?
于是,我利用班会课时间,让学生进行了“情景再现”的模拟活动。例如,一组表演:两个同学走路,不小心碰到了对方,双方都很气愤,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而且还口出脏话,最后看到老师来了才停止了争吵。另一组表演:两个同学不小心碰到,其中一个马上说了一句“对不起”,另一个人也笑着说“没关系,是我没注意”,此时,俩人互相一笑,此事便了啦。
看完两组表演以后,我会让学生凭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选择自己认为好的一种表现,同学们几乎都赞同第二种做法。可见,学生还是能够分辨好坏的。
通过更多的“情景再现”表演,学生会在内心根植下一些美好的“种子”,心里会确定美好的标准,才会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这种发自内心的“想好”,才能真正对学生发挥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变得更好。所以,不要试图用语言来改变学生,也不要试图用武力阻挡学生不好的行为,试着想办法让学生有辨别好坏的能力,在学生内心多根植一些“美好”的种子,才能开出“绚丽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