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锤百炼的“腊八粥”

(2014-01-03 19:41:44)
标签:

腊八、美食、传统文化

 

                      传统养生膳食

                      
         http://s11/mw690/003zpbz0ty6Fvo1EYtk1a&690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及内涵。传统文化的积累,让生活丰富多彩。

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度过了元旦,接下来最紧张与最期待的就是春节的到来。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似乎有些漫长。还好在这段时间里有腊八节腊八粥的陪伴。

一、腊八粥的“身份证”

   1.佛教传统节日。传说这一天是释迦摩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各地的寺院僧众在腊八之前要去沿街化斋,将化斋到的谷类、豆类、坚果放到一块熬成腊八粥,施舍给香客。

   2.纪念英雄岳飞。腊八粥在河南叫“大家饭”,相传岳飞当年率兵抗金,当地百姓熬此粥招待将士。后来岳飞遇害,当地人就用此粥来纪念民族英雄岳飞。

   3.蜡祭。中国古代帝王有祭祀祖先和自然之神的风俗。蜡,是祭祀神灵的意思。12月是一年之终结,古人习惯上在此时祭祀祖先及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12月也被称为腊月。

   4.悼念饿死的长城民工。当年秦始皇大修长城,从各地抓来数百万民工。他们的伙食要靠家里送来。家里送不来粮食的只能饿死。有一年,好多人都断了粮,拼凑些谷类、豆类、等熬成粥分食,但依然抵挡不住饥饿而死。后来人们用此粥纪念这些人,而这一天刚好就是十二月初八。

二、腊八粥的别名

     腊八粥作为传统美食,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对她的叫法也有很多。因为在佛寺流行,被称为佛粥,传说喝了佛粥能得到佛的保佑。加了水果的称为果粥、放了调料成了咸粥,同时还代言了勤劳、孝顺的美德被誉为孝子粥。其它的还有七宝五味粥、五味粥等。


            http://s3/bmiddle/003zpbz0ty6Fvo9HIRk12&690

三、食材、营养价值

制作腊八粥的食材也特别的广泛。谷类有:糯米、小米、高粱、黄米、燕麦。豆类有:豇豆、芸豆、绿豆、红豆。干果:花生仁、瓜子仁、桂圆、红枣、枸杞、松子、桃仁、葡萄干等。

腊八粥的原料丰富,既有五谷杂粮,还掺杂了豆类、干果类。食物蛋白质能起到互补的作用,更加利于吸收。谷类的碳水化合物,坚果的油脂可以为人体增加热量。其中所含的各种矿物质、维生素则更加丰富。同时高温软化了膳食纤维,肠胃不好的人也可以食用。粥类的食品含水较多,热量有限,是养生保健的佳品,且一年四季都可食用。

四、腊八粥的制作

    制作主料:江米80ɡ、大米80ɡ、小米30、红枣25、桃仁25、花生仁50、薏米50、山药80、板栗50、芸豆50、红豆30

  制作辅料:清水3000毫升。

  制作调料:冰糖(随个人喜好)

  制作方法:1.将江米、大米、小米、花生、薏米清洗浸泡。

            2.红枣清洗,温水浸泡20分钟,去核做成枣泥备用。

            3.核桃、板栗去皮备用。

           4.山药去皮,洗干净,切成马蹄装。

           5.将水烧开,加入江米、大米、花生、薏米、芸豆、红豆。

           6.大火烧开改温火20分钟,加入花生仁、桃仁、山药。

           7.不断搅锅底,防止粘锅。40分钟后放入小米、枣泥。

           8.再熬煮20分钟,香甜的粥即可出锅。

 在品味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时,如果来几粒碧绿又“腊味”十足的腊八蒜,会让人更加的回味。

 

 

参考文献:

1. 《知网》

2. 王旭峰--《直面上班族》

3. 百度文献

                                              韩帅

                                   北京营养师俱乐部VIP会员

                                     TEL:15210188304

                                     新浪博客:韩帅膳食营养

                                     201413日(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