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还是干扰》阅读心得
(2023-06-05 12:42:24)
“闭上嘴,管住手,睁大眼睛,竖起耳”是中国“安吉游戏”的创始人程雪琴女士对教师在观察儿童游戏时所提出的要求。随着游戏化课程的不断深入,幼儿游戏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有趣。在幼儿游戏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听着?还是要给予适当的介入和指导?什么时候才是“适当的时候”?我们的介入会不会变成一种干扰,反而打断了他们游戏的发展呢?拜读完《互动还是干扰》这一本书,我些许找到了一些答案。
关于儿童何时需要帮助,作者也提醒我们小心拿捏分寸:既要让儿童有机会付出努力,又不要让他们因过于沮丧而放弃;既要让儿童觉得教师的支持一直都在,又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
关于儿童需要何种帮助,作者也提醒我们首先思考儿童能否自己处理,如果不能,教师应该如何说或如何做才会对他们有所帮助。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教师对儿童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只有有效地观察儿童,教师才能把握好有效互动的时机。
本书还提出了儿童能获得有益经验的三种不同情境:教师主导、教师发起和儿童主导。我们要需要清楚地了解不同情境下的活动目的,并根据儿童的学习需要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角色。例如,当儿童主导学习时,我们的角色就是追随他们,回应和支持儿童的想法。教师有时需要退后一步,保持沉默,做一名观察者,让儿童的想法自由生长;有时需要成为儿童游戏的共同参与者,和儿童共同建构知识和想法。“只说必要的话;如果会影响学习,就不要说话。”
换言之,我们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互动。在有效的互动中,教师的作用是与儿童保持对话,而不是自说自话。无论教师发起对话还是试图维持对话,都应该有一条无形的线索将儿童的想法、思考和感受和教师的反应连接起来。这条线索会让儿童知道,他们在被倾听,他们的想法受到重视。教师如果在错误的时间就错误的事情开始对话,就会打断儿童的思路。如果教师对儿童的对话做出回应,那么在不插手的情况下促进或支持他们的思维同样具有挑战性。
与儿童的持续互动具有挑战性和复杂性。它要求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对儿童发送的信号和信息保持敏感。若想最好地应对,就要有思想和智慧。通过回应,有效的教师巩固、拓展和激发儿童的思维,他们需要了解儿童,并仔细地观察他们,以便在正确的时间选择正确的策略。正如本章所展示的,有很多方式可以开启和维持不同的互动。但我们要时刻谨记:说必要的话,要说话算话,如果影响学习,就不要说话。
理论需要实践,有了这些理论知识,还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在我们的教学中取实践,每一个孩子不一样,每一次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争做一个有心人,学会在实践中反思与总结。

加载中…